清朝文臣范文程生平简介(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的一生)
清朝著名的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70岁。他一生经历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40余年,百思特网官至大学士、议政大臣、少保兼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师,极受信任,是清朝蓍名的开国元勋,对清朝的建立和巩固、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一、出身于名门仕宦之家,择机遇投奔努尔哈赤。
范文程祖籍乐平范家(今属双田乡),出生在辽宁沈阳,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十七世孙(注)。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朝初期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因获罪全家从乐平发配到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沈阳卫戍边,范氏自此在沈阳得以生息繁衍,以后又迁到抚顺居住。
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璁,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的奸相严嵩排挤,愤而辞官回乡。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当过沈阳卫指挥同知。范沈生有三子,第二个儿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贫困,没有当官。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采,文程的次子。
范文程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中。他年轻时聪慧过人,非常喜爱读书,曾熟读“四书”、“五经”,文才出众,有远大的志向。且能言善辩,谋略过人。18岁的时候,就与兄文采一同考中沈阳县的秀才。
这时的明朝激烈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范文程的住地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更是激烈。明廷为缓解女真人对辽东的压力,封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以示拉拢。然而,努尔哈赤决心率领女真人与明朝分庭抗礼,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宣告背叛明朝,称汗建国,并一举攻下了明朝辽东重要军事据点抚顺。
年轻的范文程,此时耳闻目睹满族的兴起,以敏锐的眼光看到明朝的“气数”将终,毅然于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时,与兄文采一起投奔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很器重他们的来归。当努尔哈赤得知范文程是明朝兵部尚书范璁的曾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嫡亲后裔,自己又很有学问,便对身边的各位亲王贝勒们说:“这个人是名臣之后,一定要好好用他。”言下之意是希望范文程也能成为他的名臣。因此,范文程被努尔哈赤选为亲随,成了参谋,开始了投笔从戎的南征北战。
二、南征北战的出色军师,出谋献策之“元辅高风”
在努尔哈赤创业期间,范文程不离左右,他“所在行营、必参帷幄”,先后参加了攻取辽阳、西平(今盘山县)和广宁(今北镇)等一系列重大的战役,参与决策并献出了不少计策,而且每计必成。显然,此时的范文程就已初露锋芒,崭露出非凡的才智和胆识。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由其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号天聪。范文程成了皇太极召之左右的亲信谋臣,并以他为骨干组成了内阁的雏形 ――文馆。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主力军攻北京,留下范文程率800兵守遵化以为退路,明军进行反扑,范文程率军奋力作战,打退了明军的进攻。接着,皇太极又派范文程率领小股军队,说降了潘家峪、马三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等处的名将。在大安口被明军反包围时,范文程使用火炮进攻,又解重围。结果,五城皆下,皇太极大喜,授范文程世职游击和三等阿达哈番的爵位。当皇太极进攻北京时,明朝山海关主将袁崇焕即率军增援,在蓟州城外展开激战,战事呈胶着状。这时,范文程向皇太极进献反间计,诈称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放回被俘的杨太监报明崇祯皇帝,崇祯果然中计杀掉了袁崇焕,给皇太极除去了进关的劲敌,动摇了明朝的军心。天聪五年(1631年)夏季,皇太极率军围攻大凌河城(今锦县),迫使明朝守将祖大寿投降。蒙古降兵私自殺死其军官反叛回去,皇太极听说后异常愤怒,欲杀尽这些降兵。范文程为了争取更多的力量,从容劝说,使这500多名叛兵免死。当时,另有明朝兵将据西山险隘坚守,皇太极久攻不下,范文程又以单骑至其营,说以利害,促使其投降了。皇太极非常高兴,将所有的降兵都赐给了范文程。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派范文程接受了明朝辽东守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请降。后来,在“破旅顺、收平岛、讨朝鲜、抚定蒙古”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范文程都参与谋划,因之日益受到皇太极的重用。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锦决战中被俘后,大骂不降,皇太极派范文程去劝降,范文程一边好言相劝,谈古论今,一边察言观色,恰好狱中房梁上有积尘掉到洪承畴身上,他几次将灰尘拂去。范文程一叶知秋,回去报告皇太极说:“洪承畴是不会死的,他连自己的衣服都这般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呢。”后来,范文程与皇太极一同去劝说,皇太极关心地问洪承畴冷不冷,并将自己穿的貂裘衣脱给他穿,感动了洪承畴,终于降了。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和范文程商量是否改元称帝,范文程答曰:“今汗顺民意,合人心,受尊号,定国政适当。”皇太极大喜,于次年接受群臣上表改尊号为皇帝,改元崇德,定国号为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对文馆进行改革,成立了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范百思特网文程被任为内秘书院的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皇太极极为器重范文程,每有军政大事,议事之先,都必与范文程商议,他才最后做出决定。别的大臣有本启奏,皇太极总是问: “范章京知否?”“何不与范章京先议?”大臣们说:“范章京已知。”他才准奏。有时范文程生病在家,一些待办的事情,皇太极也要等他病好才裁决。范文程先后支持了皇太极削弱王权加强君权的斗争。例如始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后部、刑部、工部),不论种族、出身选用人才等意见,均被采纳。皇太极还经常要范文程陪他吃饭。有一次,范文程面对美味佳肴,想到父亲还没有尝到,迟迟不下筷子,皇太极明白他的心意,立即把这桌酒菜送给了范文程的父亲。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暴疾而死,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号顺治,其六叔、九王爷多尔衮居摄政位,实际上是当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同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当此形势突变之时,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把农民军当成主要敌人。正好吴三桂致书清廷,引清兵进关共同对李自成作战。吴三桂的降清使李自成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直至退出北京,这正是范文程为多尔衮所制定的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结果。清军进京后,范文程不失时机,为清军草拟宣谕布告天下:“我们是仁义之师,为了给我们报君父之仇而来,不杀你们百姓,我们所诛杀者只有闯贼而已。有官吏来归者,恢复其职位;百姓来归的,许其百思特网从事旧业。我们大军行动有纪律,决不伤害你们。”因此,清军所向无敌。这时,多尔衮忙于军务,范文程被推到了前台。他以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胸怀,抱着治世的夙愿,化敌为友,反复宣传“大清江山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争取了大批汉族官吏和民众的信任,并施以“仁政”,“颇爱百姓”, “每日坐午门右决事”,“事无巨细应机立办”。范文程建议并得到批准,由清政F主持为崇祯皇帝及皇后、皇妃发丧三天,并且“易梓宫(棺),备仪卫,修陵墓一切如制”,给明朝的官吏以及所有拥护者以一种心理的安慰。不仅如此,范文程还建议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山林之士,改订文献,更改、延用明朝法律法令,广开言路,招集各级官吏,收集各种档案册籍,安定人心,并“首请开科取士,以收人才”。朝廷派他主持了考试,考中的有1000多人。这些怀柔政策的制订与推行,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双管齐下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年间内阁学士朝炎说:“范文程佐命兴朝,首倡入关,廓开大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厥后皆如公策,而我国大业以成,万世之丕基以定。”这是很恰当的评价。史载:“范文程勤于政治,每次到内院,都让诸位大臣从容咨访,每上朝班首承旨,陈述回答,都能使皇上满意。”康熙皇帝亲笔为他写了“元辅高风”的匾额,这是清朝皇帝对他的最高评价。
三、明哲保身功成隐退,子孙后代人才济济
进京之后,范文程的声望越来越高,不免与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多尔衮由摄政王改称叔父摄政王,又变为皇父摄政王,朝廷的信符和官吏升迁簿全在他手里掌握,一时间朝廷上下“只知道有摄政王,而不知道有皇上”。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毅然摒弃范文程提倡的争取民心的宽厚政策,而改行残酷的高压政策,强令推行“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政策,并且要范文程别过多插手干预他的政策。范文程洞若观火,“有古直士之风”,继续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忠心耿耿地为清朝献计献策,对权倾朝野、专横跋扈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也不随声附和,这就激起了多尔衮的不满,终于在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对范文程发出警告说:“现在国家各项事务,各有专人管理。”以限制范文程多管事务。又说:你们这些内官对于国家的事务,应当及时报告。“而范文程刚直不阿,依然故我,有话照样直讲,和多尔衮的矛盾日趋激化。后因一件小事被多尔衮“下法司勘问”,虽然没有被罢官,但权力已被限制和削弱,范文程也只好自己处处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了。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削去亲王济尔哈朗爵位,幽毙了肃亲王毫格,又命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宗实录》。范文程进退两难,知道事关重大,如果遵命将留后患,如果违命将受处罚。于是,他为了保全自己,声言养病闭门不出。结果,多尔衮死后被控犯有“谋逆”之罪,刚林、祁充格也以妄改《太宗实录》罪被杀,范文程却躲过了这场大难。这完全是由于他有自知之明和超人的政治智慧,才能保全自己。清廷对他的忠心,很是赏识,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以议政大臣之职,这是汉官从未享过的恩宠,随即进一等精奇尼哈番,特命监修《太宗实录》。范文程为了向顺治帝表示自己的忠心,上疏奏曰:“诸位大臣上疏弹劾大臣,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应爱惜他们。”顺治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恢复了因上疏弹劾大臣而降职革职的官员。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为表彰范文程的功绩,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少傅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在皇宫之中。
范文程自投奔天命汗努尔哈赤后,对后金(清)一片忠心,无论换了那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一生所进的奏章,多关系重大决策,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自己草拟的奏章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
范文程虽官居一品,对祖籍乐平却念念不忘。清顺治九年(1652年),他在日理万机中还亲自为《乐平县志》作序。他在序中写道:“南条至饶、歙之交,峙为康山,流自洎水,灵秀所萃,爱启乐邑。乐之土衍以沃,乐之人为以介,乐之俗质以厚,其厄塞、户口、贡赋、人物之俗,散见于历代史籍者不可胜述……”他还亲自为故乡范家村和自己的子孙编了“20字”的辈份排行,即:承、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光、大,为、基、在、本、源。至今,范家已繁衍了十三代。可见,范文程对祖籍乐平的情况是熟知的,对乐平的事业也是关心支持的。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并在其原籍乐平燕子盘梁葬一衣冠冢。乐平人为了敬仰范文程的功绩,在乐平城北门修建了一座祠堂,名范家祠、阁老庙,后因北门失火,庙前水井取水救火用之不尽,而改名为万家池。
范文程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大都能文善武,成为贤德之士。他的三子范承勋历官御史、郎中;四子范承斌袭一等精奇尼哈番;孙子范时捷,雍正年官至陕西、宁夏总兵;孙子范时绎,雍正初授工部尚书兼镶黄旗汉军都统;孙子范时绶,雍正时曾任湖南、江西巡抚;孙子范时纪,乾隆时授户部员外郎;曾孙范宜恒,授工部尚书;曾孙范宜清,乾隆间官居工部侍郎;四世孙范建中,嘉庆时官拜副参领、副都统、侍郎;四世孙范建丰,嘉庆时官封吏部侍郎。
纵观范文程所处的年代和他的一生,他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他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使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又不以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可以说,这是明君贤相的结合。
特别声明(本站非电商站,不做网上交易):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