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够不够国际化?

80酷酷网    80kuku.com

  

  如今求职面试被淘汰的一个原因是“不够国际化”。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外资公司招聘中国员工时,典型的场景是:在选手离开后,国际化的主管对手下摇摇头说:“太local了,不够国际化。”

  这里的“local”通常和中国的“体制内”有关。数年前我曾暂时在上海一家本地出版社办公,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后,遇到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男子。他没打招呼开口就问:“你是借来的还是调来的?”这在国际化人士眼中是典型的“太local”的行为。

  遇到“太local”的人或事后,国际化的人一般会表现得比平时还要国际化。比如我的一位美籍华裔并在近十个国家居住过的前老板,他十分乐意和那位关心“借来的还是调来的”的异国同行说“Hello”,并表现得格外“Nice”,甚至连笑容都有点多余。这种高标准的礼仪显然为他带来了额外的优越感,就像穿着短袖和休闲裤的人观赏非洲土地著人时一样,虽然他在我们面前动不动就开口骂粗话。

  比起一节地铁车厢里汇集着至少十来个国家人的纽约、伦敦、巴黎,北京上海还差了点,但比起发达国家的二线城市,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已经相当国际化了。一位来自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小伙子对此深有感触。他来上海不久,就发现这里的人不仅英文优美,还了解美国的电视剧、政治甚至生活习惯。除此之外,北京上海人已经国际化到能够辨别老外究竟是欧美的乡下人还是非洲酋长的公子。而在他的家乡,几乎没有人会说除了英文之外的第二种语言,大部分人都没出过国,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没出过所在的州。拿上海和美国小镇相比,似乎对两方都不公平,但是能够意识到应该拿北京上海和纽约洛杉矶比,拿中国县城和美国小镇比,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毕竟十多年前,稍微有个出过国回来的人,在中国就会被奉为人才或上宾,根本没人有这个意识或者说见识问:你去的是美国哪儿?

  一次在从伦敦回上海的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英国南部的大婶。打过招呼后,她告诉我她家乡的名字,然后问我知道吗?很抱歉,不知道,即使现在我也没记住。我当时在想,我甚至从来没指望我的中国朋友记住我家乡的名字,她怎么能奢望我一个外国人了解她的家乡呢?但显然她不这么认为。她当时的神情活脱脱像简。奥斯丁小说中受到污辱的小农场主。在诉说了一大篇这个地方多么多么好之后,她开始痛斥伦敦,说自己多么多么不喜欢这个地方。问她在伦敦究竟遇到了什么不快?她说她还没去过。谢谢老天,她的儿子来中国西安读书了,因此她得以离开她那著名的不为人知的家乡来中国西安和北京看看。这趟旅行应该会为她的国际化过程抹上重重的一笔,因为她实在是“太local了”,严重得不够国际化。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