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静夜思》的感受)

80酷酷网    80kuku.com

小楼谭诗|诗词的“疑喻”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十六)

小楼谭诗|诗词的“疑喻”谭汝为

诗词的“疑喻”

谭汝为

刊于《中老年时报》2021-09-06“读诗心语”之三十四

责编:齐珏

一个完整的比喻句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喻词,除了“如、似、若、像、犹、譬、类、比”之外,还有“是、作、成、即”,本文拟以语言精练的古典诗歌作品为例,进行论证阐发。例如:

诸峰罗列如儿孙。(杜甫《望岳》)——比喻词“如”。

闻道长安似弈棋。(杜甫《秋兴》)——比喻词“似”。

白马将军若雷电。(杜甫《折槛行》)——比喻词“若”。

额鼻像五岳。(李白《古风》)——比喻词“像”。

东海犹蹄涔。(郭璞《游仙》)——比喻词“犹”。

人生譬朝露。(秦嘉《赠妇诗》)——比喻词“譬”。

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比喻词“类”。

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先晴后雨》)——比喻词“比”。

壮士心是剑。(孟郊《百忧》)——比喻词“是”。

君当作磐石。(汉乐府《为焦仲卿妻作》)——比喻词“作”。

两鬓各成丝。(李白《赠钱征君少阳》)——比喻词“成”。

天地即衾枕。(李白《友人会宿》)——比喻词“即”。

在古典诗歌作品的比喻句式中,有时会出现一个较为特殊的喻词——“疑”,但因它常被人们当作通常的“怀疑”义来理解,所以往往被摈弃于喻词之外。例如李白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疑”,就被许多注释本或赏析文章解释为“怀疑”。其实,在古典诗歌作品里,由“疑”与其他常见的喻词以互文的形式相对应,组成的对仗句并不少见。例如:

“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韩愈《东都遇春》,其中“疑”与“如”互文同义。)

“枝低疑欲舞,花开似含笑。”(费昶《芳树》),其中“疑”与“似”互文同义。)

“雾浓光若画,云驶影疑流。”(萧纶《咏新月》,其中“疑”与“若”互文同义。)

“回望疑垂月,傍瞻譬璧铛。”(萧纲《镜象》,其中“疑”与“譬”互文同义。)

“泊树类奔星,集草疑余燎。”(沈旋《咏萤火》,其中“疑”与“类”互文同义。)

“城斗疑连汉,桥星像跨河。”(阴铿《西游咸阳中》,其中“疑”与“像”互文同义。)

——如果对以上六例诗句中的“疑”字,分别加以细心地揣摩和体味;就会发现:把“疑”解释为“怀疑”,其语义表达显得呆滞、别扭,且舍近求远;不如视之为表比喻的喻词,更为直接、顺畅,且与文理相合。其实,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辞书中,都有把“疑”字解释为“如”“似”“若”的义项,就是说:这些权威工具书已经把“疑”字归入喻词家族之中了。

请辨析诗例中的“疑”字: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化好风。(杜审言《大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杜甫《题张氏隐居》)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白居易《画竹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

以上例句中的“疑”字,都不宜解释为“怀疑”,而解为“好象”“如同”“似乎”等,方为恰切。

综上所述,“疑”在古代诗文中可以充任喻词,具有和“如、似、像”等喻词完全一样的语义功能。故将这种以“疑”为喻词的比喻形式,命名为“疑喻”。

小楼谭诗|诗词的“疑喻”谭汝为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


编辑/章雪芳 审核/武 阳 校对/冯 晓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