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本文将探讨绵阳历史时期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四川属巴蜀之地,战国中期,秦惠文王乘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之际,派兵消灭蜀国,并在蜀地设置郡县,绵阳属秦国蜀郡。
秦灭六国后,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秦代时,绵阳属蜀郡。
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以汉水谷地与四川盆地为基地,逐渐壮大实力,最后在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西汉在行政管理上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度,推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西汉中期以后,又在郡县以上设置州牧(刺史部),其原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地方军政机构。绵阳属益州刺史部,广汉郡,地名涪县。
东汉时期,行政管理与西汉时期基本相似,绵阳仍属益州刺史部广汉郡。
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陷入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三国时期,四川属实力相对弱小的蜀汉政权,绵阳属益州梓潼郡,地名涪县。
三国后期,因为长期北伐,蜀汉国力逐渐衰落,而宦官专权又让蜀汉朝政日益腐败,蜀汉最终被曹魏消灭。西晋取代曹魏后,再次实现了同一局面,绵阳属益州梓潼郡。
西晋完成统一后,朝政迅速走向腐败,短暂的“太康盛世”很快被“永嘉之乱”取代,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南北陷入分裂与战乱之中,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区划也相对混乱,绵阳属益州。
南北朝后期,北朝在激烈的争斗中逐渐掌控主动权,而南朝在频繁的政权更替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侯景之乱”后彻底走向衰落。隋朝再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并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绵阳属金山郡,地名巴西。
唐代时,在郡县的基础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的行政管理制度,绵阳属剑南道绵州。
北宋时,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行路州县行政管理模式,绵阳属成都府路绵州。
北宋末期,金兵不断南下,北宋政权最终灭亡,秦岭淮河以北的土地被金朝占领。南宋时期,行政区划与北宋基本相同,绵阳仍属成都府路,绵州。
元朝完成统一后,在行政区划上一方面继承了两宋的一些制度,一方面开始设置行中书省,这是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绵阳属四川行省,潼川府,地名绵州。
明代建立后,改称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百姓依旧习惯称行省。同时,明初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绵阳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地名绵州。
清朝完成统一后,大部分制度都沿袭了明朝的体制,行政区划上对明代行省边界进行了新的调整,基本上与当代差异不大,绵阳属四川行省绵州。
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欢迎点赞与杨帆老师!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世界历史地图集(套装精装版)历史地图集 谭 ¥149 购买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看历朝历代行政疆域与区划管理,历史地理学必备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