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市玉白顶一带
长期生活着
在我国仅存五六百只的
珍稀濒危物种——绿孔雀
近日
记者跟随专家来到玉溪市玉白顶
一起走进绿孔雀的栖息地
↓↓↓

玉溪市玉白顶一带
有植物近千种
鸟类与中大型哺乳类动物200多种
大型真菌近150种
生物多样性丰富

绿孔雀体型较大
但生性胆小
记者在专家的带领下
试图寻找绿孔雀的踪迹
一路进山,遇到不少动物痕迹
但由于前些天下雨
绿孔雀留下的痕迹并不多
最终,在山林深处
发现了它的足迹并捡到了几根羽毛

据专家介绍
绿孔雀的脚印比较大、比较长
羽毛的蓝色光是结构色
转动羽毛
颜色就会发生变化
有蓝有绿

在管护站
护林员展示了前一阵巡山时
捡到的绿孔雀尾羽

“
玉溪市玉白顶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老工棚管护站护林员 李朝富:尾羽是在5月中旬掉的。有一天我捡到20多根,6月份之后就没有看到绿孔雀了,到处有水就看不到了。
”

雨季到来
绿孔雀找到水源相对容易
它的踪迹就更难寻觅
正因为数量稀少加上难以寻找
我国对绿孔雀的研究
目前仅停留在最基础层面

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 韩联宪:像绿孔雀,我们现在研究很少,可以借鉴、参考的科学数据资料都比较少,对绿孔雀的一些保护措施,大家感觉到没有理论或者科学数据指导,所以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018年
云南省在进行全境调查后
基本掌握了绿孔雀在云南的
真实分布区域和大致种群数量
结果发现
云南人工繁殖的孔雀里
没有纯种绿孔雀
野外数量也仅有约五百只
种群数量小,且呈碎片化分布
调查结果出来后
云南加紧实施绿孔雀抢救性保护工作

2019年
云南省启动绿孔雀人工繁育项目
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采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
对已收集确认的21只纯种绿孔雀
进行人工繁育
2021年
在人工干预下
绿孔雀产卵170余枚
采用亲鸟、代孵化、人工孵化3种方式
成功孵化存活24只

除人工繁育
在野外
通过增加绿孔雀栖息地
红外摄像头布置
加强对绿孔雀习性的了解
为科学指导绿孔雀保护提供数据

其次
通过人工投食、巡护等各种措施
继续保住原生绿孔雀种源
增加种群数量

此外
绿孔雀栖息地破碎化
影响了其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长此以往
会对种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而随着单一种群数量增加
一些绿孔雀也走出固有食源地和栖息地
来到人类活动活跃的区域

目前
对于跑出保护区、在村庄附近的绿孔雀
当地通过观鸟协会等民间社会团体
加强了对村民的宣传
建立绿孔雀共管保护小区
开展精准保护

同时
通过建设生态廊道
用狭长林带
把元江中上游
碎片化的绿孔雀栖息生境联通
为其种群交流提供物理条件

我们日常见到的
大多是来自印度的蓝孔雀
偶尔能够见到蓝绿杂交的孔雀
绿孔雀难得一见
如何从外观辨别纯种蓝孔雀和绿孔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杨晓君介绍
从分类学上看
绿孔雀和蓝孔雀主要从冠羽上区分

蓝孔雀的冠羽呈扇形展开
每一根羽毛又像一个羽毛球拍
绿孔雀的冠羽呈束状
像柳叶一样
其胸前还有明显的鳞状斑

此外
绿孔雀的脸颊为黄色和宝蓝色
蓝孔雀的脸颊呈白色

绿孔雀的翅膀呈海蓝色或绿色
蓝孔雀的翅膀有花纹

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让我们一起努力!
内容综合自CCTV-13《朝闻天下》
来源: 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