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相信这首歌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都很熟悉。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情绪激昂、气势磅礴,被传唱已久。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诞生和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它从初次创作到现在,引起了不少争议。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1978年经历了一次修改。
1982年,新修改后的国歌被废除,原来的版本继续作为国歌流传至今。
那么,这其中发生了什么?1978年修改的国歌和现在的国歌又有什么不同? 有多少人记得1978年的修改版?
国歌的诞生与传唱:一部电影,一首曲
1934年,日本入侵中国,占据东北,并大肆屠杀中国人民,中国一时间陷入了水生火热的抗日战争中。
而此时的上海电通公司为了宣传抗战,将国人的抗战思想调动起来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便决定用拍电影这种文艺创作的方式来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当时,电通公司将电影剧本的创作任务交给了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田汉。
由于电通公司几次催稿,田汉先生只写了一个电影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前两节,就将它交给了电通公司的孙师毅。
1935年2月19日夜晚,当局以宣传“赤化”为由将田汉逮捕入狱。
田汉原来准备将主题歌写得长一点,但逮捕一事突发,他不得不中止主题曲的创作。
田汉入狱后,电通公司为了电影能够尽快开拍,便邀请了另一位剧作家夏衍根据田汉的剧本大纲进行全部的电影剧本创作。
田汉编写剧本时,主题曲的歌词已经编写好了一部分,写在原稿的最后一页。
由于剧本在孙师毅的书桌上搁置了太久,最后一页被茶水浸湿,主题曲的歌词中有几句也变得模糊不清。
因这时田汉被捕入狱,无法向他求证原来的歌词,而孙师毅是个给电影插曲作词的能手,夏衍便请他根据歌词的内容设法填补看不清的字,并对原版歌词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例如,把“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为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主题曲的歌词确定以后,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聂耳得知《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歌词已经完成,但还没有谱曲,十分激动,便主动要求为田汉所作的这首主题歌作曲。
1935年4月,聂耳将作好的曲如期地发给了电通公司,这也是他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宣传抗战思想的第一部电影《风云儿女》剧本和它的主题曲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主题曲诞生的时候,还没有正式命名,在聂耳寄过来的成品上也只是写下了《进行曲》一名。
后来,在多方建议下,这首歌曲被正式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该名字中的义勇军原型部队,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全国第一支抗日义勇军—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这首歌歌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与当时义勇军的战斗经历正相呼应,而聂耳在为这首歌作曲时,也曾受到这支义勇军部队的启发。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正式上映,而《义勇军进行曲》就像插上了翅膀,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都在哼唱这首歌。
这首歌的歌词深刻、曲调激昂,真正地唱进了中国人民的心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与喜爱,还受到了一些军校和外国人的青睐。
很多军校将其设置为军歌,而国外的一些音乐家们也将它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各国演唱和全世界发行。
这首歌起初只是作为一首抗日红歌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后来才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提议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可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正式亮相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
国歌的修改与恢复:居安思危,警醒后人
虽然《义勇军进行曲》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在全国传唱已久,但是关于它的质疑也慢慢开始出现。
很多人认为,这首歌的歌词已经“过时”,不能够体现中国现在的发展形势,因此要求对其歌词进行修改,以顺应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
对于修改国歌歌词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就有人曾提议修改国歌的歌词。
他们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战争年代的歌曲,而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国人民已经彻底脱离了战争的苦海,这首歌的歌词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要对它进行修改。
但是,由于当时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仍要居安思危、不能放松警惕,而这首歌的歌词源于历史事实,能够时刻警醒我们牢记磨难和遭受的屈辱,于是便将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当时,为了打消有些人的疑虑,官方对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并不作修改一事做出了解释:
《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最能体现革命斗争的歌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之所以将其定为国歌并不作修改,就是为了提醒人民祖国创立之艰辛,并激励人民勇敢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虽然1949年的提议未被采纳,但关于这首歌的质疑从未停止,修改国歌歌词的声音时常出现。
1978年,国歌再次受到争议。
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修改国歌的提议被提到了此次会议上进行讨论。
而这次,很多人都选择了支持这一提议。
会议也随即成立了一个国歌收集小组,并由李焕之等人牵头,对国歌中不适宜的地方进行调整、修正。
为了结合时代特征,国歌收集小组对国歌的歌词做了很大的调整,它的语境也彻底发生了变化。
例如,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改为了“前进,各族英雄的人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了“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等等。
新版歌词不仅明确了中国的领导核心,也明确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重新填词后,新的国歌又引起了一番热议。
会议的代表们对于新歌词的内容主要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修改后的歌词高度概括了中国现阶段要奋斗的目标,包括跟随党的领导、高举毛主席旗帜和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等,象征着中国人民对美好明天的追求和向往。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重新填词后的国歌虽然更符合时代特征,但是其歌词并不合辙韵,像是修补过的,在思想、音乐性和文学性方面也不如之前的版本。
不仅如此,它所传递出的思想也没有原来的版本那么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1978年新版国歌通过后,当时的课本也对国歌内容进行了修改,但是1982年新版的国歌废除后,全国的课本随即又将原来的国歌改了回来。
新的国歌发布后,引来了更大范围的争议和质疑,每天都会有意见和建议反馈上来,要求废除修改后的国歌并提议继续采用最初的版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新版国歌的争议层出不穷。
考虑到人民群众期望强烈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颇有道理, 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决定顺应群众的意愿,继续遵从居安思危的处世原则恢复《义勇军进行曲》的代国歌地位。
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决定撤销1978年修改的国歌,继续沿用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最初版本。
就这样,最初的《义勇军进行曲》 “存活”了下来,继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被全国人民传唱。
1978年新版国歌通过后,当时的课本也对国歌内容进行了修改,但是1982年新版的国歌废除后,全国的课本随即又将原来的国歌改了回来。
新修改的国歌存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修改过后的歌词文学性、韵律等都不如之前的版本深入人心,并且给人一种拼凑的感觉,最后并没有被人记住。
即便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大部分也都不记得国歌的变化。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还是沿用的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与1978年修改的国歌相比,他们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歌词上的差异,还表现在歌词背后所传达的精神方面。
《义勇军进行曲》因为创作于战争年代,所以意义重大。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当时的中国人民,过着水生火热的悲惨生活。
而这首歌曲的歌词,不仅反映了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困境,还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勇敢反抗外来侵略。
2004年3月,《义勇军进行曲》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写入宪法,与国旗、国徽有着同样的宪法地位。
这支曾经鼓舞亿万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歌,从此去掉了“代”字,重新回荡在祖国的大地上。
而1978年修改的国歌也成为了历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