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基建技术逐渐被世界认可,中国工程队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建桥、铺路,世界各国将我国称之为“基建狂魔”。
中国的造桥技术更是备受称赞,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更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造桥技术就已十分先进,隋朝修建的赵州桥质量极好,屹立不倒1400多年。
但是,如此年代悠久的古桥、文化瑰宝,经历过修缮后怎样了?
科学建成赵州桥,屹立千年而不倒
许多90年代的孩子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的语文,也学习过茅以升的作品《赵州桥》,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留有记忆。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大石桥,是一座完全由石头建造的石拱桥,一千多年来一直屹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河面上。
赵州桥的有名之处在于它的唯一性。
首先,赵州桥运用的“敞肩拱”结构形式是世界首创的桥梁建造方式。
其次,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石拱桥。
最后,赵州桥也是目前发现跨度最大的石拱桥,还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
隋朝595年-605年,当时的造桥匠师李春收到一道圣旨,要求他修建赵州桥,这座桥横跨洨河南北两岸,全长50.82米、宽9.6米、高7.23米、重2800吨。
作为一座拱桥,赵州桥拥有一个大拱,大拱长达37.4,主孔跨径37.02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赵州桥的大拱两侧有两个小拱,是为了节约石料而特别设计的。
隋朝的时候运输行业并没有现在发达,聪明的造桥匠师李春就地取材,他选用了附近州县生产的青灰色砂石来打造赵州桥。
这种灰色砂石质地坚硬,为赵州桥屹立千年在材料上打下了基础,在技术设计上造桥匠师李春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延长赵州桥的使用年限。
一是他在设计拱券的时候采用了“下宽上窄”的建造模式,使每个拱券都互相依靠着向里倾斜,逐渐收缩从桥的两端到桥顶的宽度,利用力学结构增加桥体稳定性。
二是在主拱券上沿桥宽方向均匀地设置了5个铁拉杆,协助桥体支撑,三是增加设置护拱石,从外部保护桥体。
四是使相邻拱石紧紧贴合在一起,形成“铁腰”,增强桥体连接的紧密性。
五是利用扁弧拱造型,在节约石料的同时,科学减轻桥的自重,降低桥梁因为重力原因造成的损耗。
不仅建得稳固,赵州桥的实用价值也不容小觑,它绝不是一座简单的观赏桥。
赵州桥桥身分为三部分,两侧用来给行人通行,中间过车马,做到了人车分流的通行效果。
这在今天的桥梁使用规范中司空见惯,但这种规范的交通模式在隋朝是一个跨时代的创新性举措。
1000多年后的19世纪,西方才出现人车分流的交通秩序,而我国隋朝的赵州桥就已经实现了。
公元605年,赵州桥落成后,桥上人车往来络绎不绝,一使用就是1400多年。
久经风雨,赵州桥多次以“修旧利新”的原则修缮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州桥暴露在烈日、风雨及寒暑的交替中,难免留下岁月的伤痕。
据史料记载,赵州桥共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从唐朝开始,赵州桥出现了“伤痕”,洪水和战乱让桥身共计8处被毁。
1963年的一次大水还淹到了赵州桥桥拱的龙嘴处,住在附近的居民回忆当时的情景,对桥身的晃动心有余悸。
赵州桥还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地震,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66年3月8日。
这一天,河北省邢台市发生了7.6级的大地震,地震中心距离赵州桥只有40多公里。
自建成以来,赵州桥历经岁月磨蚀,古人对它进行了修缮,其中,明朝皇帝派出了御用太监监督宫廷能工巧匠,完成了一次桥身修缮工作。
他们更换了不少桥身的零部件,重新雕刻、描画了桥上的异兽、文字等装饰,让赵州桥焕然一新。
这次修缮工作秉承了“修旧利新”的原则,没有更改赵州桥原有的结构、材料种类和使用的力学原理,尽可能保持了桥的原貌。
赵州桥作为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需要加强保护,因此1961年,赵州桥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修缮让赵州桥“消失”
1933年,中国现当代“建筑五宗师”之一的梁思成前往河北考察中国古建筑,他记录下了赵州桥的样子,并把赵州桥的有关资料发布在了《中国建筑学报》上。
赵州桥也因此得到了中国现当代建筑界的。
1955年,现当代的专家们决定进一步修缮、保护这座屹立了1400多年的古桥。这次修缮工作共持续了3年有余。
然而,这一次修缮工作没有完全像古人一样,秉承“修旧利新”的原则,而是更换了赵州桥的一些构件,加入了现代工艺技术,使桥身更加稳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赵州桥,政府在赵州桥的下游,建造一个木质结构的便桥引道。
竣工后的赵州桥便开始禁止车辆通行,货物车马从桥上过的画面彻底成为历史。
当梁思成再次看到“赵州桥”的时候不禁扼腕,古人留下的智慧之桥消失了,失去了其历史底蕴。
由此,这座1400多年的历史古桥,就这样在60年后“消失”了,成为了历史的痕迹……
1984年,河北省政府为了进一步保护赵州桥,为了保护好这样一座曾经“工作”了1400百多年的桥,便以赵州桥为中心,建立了赵州桥公园。
于是,赵州桥有了属于新时代的作用,传承着属于中国人民的智慧,供世人所敬仰与发展。
两年后,赵州桥旁边来了一位独特的“新兄弟”——相关部门按照赵州桥的原貌新建了一座拱桥。
在这座有着历史传承的拱桥上,汽车可以来回穿梭,延续着赵州桥的“生命力”。
而那些经过修缮更换下来的栏板、构件,都被收藏在了赵州桥景区的陈列室里。
历史的印迹依旧还在,也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价值。
小结
中国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瑰宝,其中不乏实用型建筑,如何保护、修缮它们成了后人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如今的赵州桥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散发出了自己的魅力,但也同样警示着我们文物保护应该在尊重文物本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
保护古物,不是销毁古物上留下的古代印记,也不是对古物彻底的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