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招聘会中发现,在某知名企业招聘销售顾问的摊位前排了长长的队伍,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有不少是非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或原来不是从事销售行业的在职人士。据了解,部分已经工作一两年的在职人士,放弃原来的工作,到另一个工作领域再觅高枝;更有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寻找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但却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工作。人力资源专家提醒这些“转型一族”,求职的原则必须是“找适合自己的,而非热门的。”
舍弃专业另觅出路
据了解,“淡化专业”在企业招聘中已经越来越普遍,部分求职者为了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也舍弃原来的专业或工作行业,另辟出路。
小冯是仲凯农学院园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上,他的简历却递给了证券公司,申请市场开拓一职。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希望从事与园艺相关的工作,为了成功转型,他在大一时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兼修了金融业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兼职来积累经验。“当初进大学的目的就是要为了拿学位,拥有‘求职入场券’,根本管不了‘热门’还是‘冷门’。但园艺毕业生确实不好找工作,所以希望可以转型,日后在金融界发展。”
张志诚目前供职于广州新东方学校,担任英语老师。在成为教师以前,他是一名外科医生。花了五年时间学医,但最后“弃医从教”,在大多数人眼中除了惊讶,还会感到可惜。但他却认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职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当时之所以选择临床医学这一专业完全是家人的意愿,我从一开始上大学就感觉自己反而对语言和教学更感兴趣。”因此,在毕业一年后,他便结束行医生涯,从“张医生”变成了“张老师”。
舍弃专业并非坏事
花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习而最终“用非所学”,这是否造成资源浪费?在某一行业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才决定转型,又是否太可惜呢?对此,人力资源专家连盟认为,“跳专业”、“跳行业”并非坏事,反而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从专业选择角度分析,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大多数是家长的决定而非个人意愿,在大学期间,学生会不断成长、成熟,兴趣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才发觉自己根本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且,在专业选择上缺乏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力,一窝蜂涌向热门专业,从而导致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求职反而更难。比如原来的“黄金专业”IT、金融等,现在出现了人才过剩的现象;而以前一些颇受冷落的专业,如今却成了热门专业。
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经过本科的进修后,大学生只能说是具备基本的素质和技能,在某一知识领域的感悟和把握上还不能称得上“专业”。因此,只要具备了应有的素养,即使是专业不对口也不会对工作造成太大的障碍。
另外,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在两到三年内快速跳槽,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既可以更深入了解社会,积聚“人脉”,又可以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感受从而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从事的行业。人力资源专家最后提醒“转型一族”,求职的原则必须是“找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而非热门的。”比如说,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是数理思维特别敏锐的人,那么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求职者恐怕就不太适合。当求职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成功转型后,就必须在这个领域做深、做精,成为这一行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