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到底是那样糟?还是那么好?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上海市有人大代表日前呼吁“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位代表还向媒体“惊呼”:就业压力正从“4050”群体向“2030”群体延伸。

  人大代表称就业压力从"4050"群体向"2030"延伸

  就在我惦记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还没一天,又看到一则好消息,说广东省去年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率为94.3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25%,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57%.(《信息时报》1月30日)这个数字是截止至2006年12月10日的统计,如今又过去了一个多月,剩下还没就业的百分之几想来也差不多了吧。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些特殊分子不愿“就业”,比如在家相夫教子,又或全力投入考研、考博或考托什么的。再者,现在是开放的时代,谋生的手段并非只有“就业”一途,当个自由撰稿人或其他自由职业者,未必比“就业”差。毕业生中没组织没单位也活得挺滋润,光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照此说来,如果教育厅提供的数字是准确的,那么大学生就业其实一点都不“难”,至少在广东不难。

  那么,上海的情况难道和广东有天壤之别?地域不同,差别肯定是有,但我相信差别不大。在一个信息社会里,在一个交通已基本不再成为障碍的时代里,谁能阻止人才的流动?如果上海大学生就业“很难”,而在广东专科生的就业率都能超过九成五,为什么不去广东?对那些急于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用不着政府号召,更用不着人大代表“惊呼”,他们自然会“用脚投票”,涌向那些能“就业”、易“就业”之地。中国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一个白领,其实在上海工作或在广州工作区别并不大,上班坐在相似的写字楼里,下班逛同样的专卖店,吃同样的肯德基,看同样的电影,面对坚挺的房价同样只能望楼兴叹。也因此,越来越多大学生把对工作的选择放在了对城市的选择之前。

  但我们好像并未看到毕业生大规模地从上海向广东流动。这是不是说明上海之比广东对于毕业生就更有吸引力,让他们宁肯在上海待业也不愿到广东就业?又或者,所谓的广东的“就业率”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无法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组数据。已经有不少评论在拿这些数据说事,比如有的从就业率中看到了扩招的恶果,有的从数据对比中看到了研究生教育的失败。观点的多元而非同一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我想说,观点必须建构在事实和逻辑之上。当不少高校都以“拿就业合同才转档案”为默认的潜规则时,我们能相信本科生的就业率比研究生高?我们又如何能以此来证明“研究生教育的失败”?

  毕业生于“就业难”的体认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大学生就业究竟如何,真相或许没有上海的人大代表“惊呼”得那样糟,也一定没有教育厅公布的那么好。如果你是一个找工作的毕业生,不妨好好复习“小马过河”这一课,再仔细想想看,小马妈妈怎么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