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撑死发达是区,饿死偏远市

80酷酷网    80kuku.com

  

  2005年中国有60万高校毕业生未能解决就业,2006年又增加了近60万毕业生;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要不到合适的人,一方面是有些单位大学生不愿意去。

  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生小海(化名)这个春天过得并不如意。 直到5月1日,他仍然没有在北京找到合适的工作。

  小海先后应聘了一家有政府背景的科研单位、一家民营教育咨询公司和一家外资企业,不过,这三家单位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他。

  他后来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的重点中学,如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八中、北京三十五中,希望暂时成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但同样没有获得试讲的机会。

  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一位更有求职经验的同学告诉小海,现在北京的一些重点中学招聘教师几乎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的岗位要求有博士学历。这个信息让小海越发紧张了。

  这是2005年春天,距离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还有三年零四个月。有分析说,首都北京的经济将因此获得新一轮持续增长,而来自官方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预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比上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0.71%.

  就业压力笼罩在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身上。

  刘淑玲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她认为,这种压力的形成是出于一种错位——在北师大2005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北京的单位,学生们挤破了脑袋,可实际上要不了几个人;而那些从甘肃、新疆来的单位,基本上就没学生去应聘”。

  活跃在北京各个求职场所的年轻人中也包括数以万计的外地高校毕业生,与本地1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样,他们大多希望在首都找到合适的岗位。

  其结果可想而知,即使是一家本地的小型计算机销售公司也能在招聘会上收揽上千份简历,而这家公司可能仅仅需要增加2至3名新人。

  在另一个经济中心上海,招聘会上的情景大致相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