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
美国在海湾二十来万的军队摩拳擦掌也已经有几个月了,全世界都或是迫切地等着开战或是希望不要开战。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们还在各地穿梭希望联合国能够发挥些作用,以避免战争,而美国的鲍威尔拉着英国和西班牙也在动用着各种能动用的资源来争取安理会的批准对伊拉克动武。反战的民众在世界各地继续他们的示威,而美国国内支持动武的声音虽然稍有减弱,也还是声势不小。
这就已经够乱的了。但是这一次的海湾战争多了些以往不太能听到的声音,声音发自美国的各大公司。美国公司着什么急呢?军火公司当然传统上一向支持打仗,而各种基础建设的公司还没轮到他们来发言,毕竟,战还没打,现在就争订单似乎早了些。
美国的大公司普遍一起发出一声呻吟,因为在海湾的美国军人中,有数万人是预备役军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各个大公司的现有雇员,而相当一部分是管理层和白领人员。他们是许多公司的核心人员。
白领参战
美国的军队越来越朝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预备役军人中,传统的蓝领阶层日渐减少,而更多的是职业人士。这些预备役军人在某些军种中占了绝大多数,比如防化部队。因此这一次的战争,所需调动的预备役军人比例很高。同时,美国大公司对军人出身的管理人员一向欣赏有加,其中固然有爱国主义的成分在内,也因为大公司们觉得军人,尤其是年轻的校级军官非常具有领导能力,而本身也能够适应大公司的文化。毕竟,能够在军队这么官僚的组织里有所成就,应付大公司的官僚系统应该就是小菜一碟了。
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战争征召令一出,许多大公司在某些至关重要的管理层忽然间颇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当然,这两年许多大公司的裁员也狠了一些,原本就在人事上没有许多宽裕的资源。同时,美国的法律规定,预备役军人被征召入伍后,他们原来的职位在一年内不得被取消。
职场困惑
虽然基本上所有的大公司们都信誓旦旦地宣布支持他们的预备军人雇员,像IBM还宣布无限期地支付所有他们公司预备役军人的现有工资和福利,但是对于被征召入伍的许多人来说,他们还是忽然间面临着职业发展上的一个困境。
一、职业经理人讲求一个持续向上发展的过程。战争中断了不少经理人向上攀爬的脚步,当然,这里假设他们都能够平安归来。
二、他们现有的职位被人顶替。毕竟,如果他们现有的职位确实重要,那么这些职位的工作必需有人去做。假如有一个职位能够空缺一年而对公司某一部分的运作毫无影响,那这个职位似乎也实在没有什么保留的必要了。军人们从战争归来,如何重拾他们原来的工作,尤其是假如替代他们的人胜任愉快的话?
当然,不是只有美国的预备役军人们才会面临这么一个职业困境。许多的职业经理人同样面临着一个平稳发展的职业过程被打断之后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
前两年互联网泡沫在中国越吹越大之际,许多在大公司的CorporateLad鄄der上爬得很是疲倦的经理人跳到了在那个时候充满生机活力和各种发财梦想的互联网小公司里。既然是泡沫,破起来也是快得很。无数的互联网公司短短几个月间发现它们原本的商业模型忽然间全变得一钱不值。许多由原来从大公司出来的高级经理人做CEO的小公司们更是如此,因为大公司出身的经理人相对来说花钱总是更大手大脚一些。没了风险资本的支持,小公司们呼拉拉地倒闭了一串。
这就让这许多原本的天之骄子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职场后遗症
互联网的泡沫破裂,带来了整体大经济的滑坡。大公司们纷纷开始裁员,再重回原本的公司对大多数人不是一个选择,更极端些的公司,比如某些管理咨询公司更是拒绝雇回当初叛离的员工。同时,好马不吃回头草,许多经理人是打死也不会走回头路的。
重新开始一个新工作也是一件尴尬的事儿。简历表上互联网公司的经验是比较刺眼的一项。对许多人来说,在那些小公司苦干几个月或是一两年,惟一可以数量化的成绩似乎就是自己花了多少的预算,雇了然后解雇了多少的员工。
最致命的一点,那些还在雇人的公司们,难免地变得挑剔。一个职位,有些时候居然会有数十资历大体都能胜任的经理人来争取,人力资源经理们心里的那个得意劲估计也是很有些年头没到这个程度了。许多公司忽然间把对公司的忠诚度当作了一件所谓MakeorBreak的衡量要项,而这些当初跳槽到小公司希望能够在互联网狂潮中捞一笔的经理人,忠诚度似乎要比那些一声不吭,死守大公司的人来说欠缺那么一些了。
这是个几乎无可解决的难题。能够走的路似乎只有两条:
一、等待经济的复苏。经济有起有落,必然的规律。好转的经济自然带来许多的就业机会。
二、继续做创业者的梦。谁知道呢,也许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