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究其本意,是指针对某一特定技能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培养,使其达到胜任具体工作的要求。培训有两个突出的特性———特定性和专业化,而培训的目的则在改变———改变旧有的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
不久前,听说美国某大学的MBA课程以中国企业为案例,分析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能力低。案例中指出,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存在技术流失现象,也有许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思想,但总是不能植根在企业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培训浮于表面。
引入一个培训,在短期内引发员工思想碰撞是十分容易的,难就难在如何将碰撞出的火花延续下去,形成燎原之势,并在企业中代代相传。归结到个人身上,就是如何改变旧的思维模式,将培训中的新知识、新思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企业招聘时,通常会考虑应聘者原来受过的基本技能培训是否与应聘职位相匹配,并考查培训是否确实使其发生了改变。然而,常常是应聘者的培训经历一大堆,但基本能力和素质却与企业的期望相差甚远。曾受过的培训如剑过水面,只是在瞬间掀起波澜却又归于平静。应聘者重视了培训之名,忽略了培训之实。
事实上,对于招聘者而言,最关注的就是培训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果一个人在接受了多项培训后,依然顽固地保持自我,不肯改变,又有谁愿将这样一个“不可造就”的人引进企业?企业还希望新员工能给企业带来新思想呢!
听闻一些培训机构打算或已经开拓学生市场,想为学生们添加一些应聘的筹码。这是好事。然而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之中,变,成为惟一不变的真理。面对变化,人类只有一种选择———“改变”。基本技能的缺乏,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来补充;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来激发,但培训不是万能的。
改变要从心开始。任你接受再多的培训,心不变,则行不变。哪怕你只接受了一项培训,只要它能引发观念的改变,你就能举一反三,终身受益。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的人,讲究的是学习的能力,是不断改变自身的观念。
培训只是为你打开挖掘自我潜能的大门。培训领域有个经典对话场景———
学员:“请问现在几点了?”
培训师看一眼戴在学员手腕上的手表说:“九点一刻。”
多看看腕上的手表,常清清心中的浑水。培训虽然能让你发现杯子中的水是浑的,然而倒出杯中的浑水,只能靠你自己。《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风靡一时,“打破旧模式,创建新模式”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但真正受益者还是那些肯改变自身心智的人。
培训能否敲开职场的大门,关键要看它是不是一块实心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