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韩非子二柄》
这段话的大意是:韩昭王有一次喝醉酒以后和衣睡着了,掌管国君帽子的侍卫怕他着凉,就给他盖上一件衣服。国君睡醒后很高兴,问左右说:“谁给我盖的衣服?”左右回答说:“是典冠给您盖的”国君于是连“典衣”官和“典冠”官一同处罚。处罚典衣官,是因为他失职;而处罚典冠官,是认为他越权。君主并不是不厌恶受凉,只是认为越权和失职这事比着凉更厉害。
制度执行,不近人情
说实话,韩昭侯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或许有人还会说他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各打五十大板,以后谁还敢尽心尽力辅佐他呢。但仔细想想,他的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他是在向职责不清的工作方式说不。在管理实践中,制度的作用在于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管理越规范,分工越明确,制度越能得到良好的执行。
然而我们的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人才缺乏,无不期望下属是全才,什么都能干,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如同救火队员,哪里需要补到哪里,越是能干的员工越是如此。长期下去,这样的员工就成为一个样样都能干,但样样都不精的“全才”。等企业走上规范化以后,各个部门开始明确分工,职权逐渐清晰,往往这些昔日的“全才”反而没有了合适的岗位。对企业来说,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的工作方式,造成管理和考核混乱,并且很难在合适的岗位上培养合适的人才。
企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资源有限,人员少,部门不健全,一个人干几个人、几个部门的活是常事,这样的分工有助于企业在创业阶段以低成本维持平稳发展。但是企业在走向规范化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明晰岗位职责,责权清晰,分工明确。这个时候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行了。
如果职权不清,分工不明,或者虽然分工明确但实际执行不到位,容易造成原有组织结构形同虚设,导致部门之间工作混乱,效率低下,出了问题相互推诿、埋怨,有时候同一件事几个人管,有时候又出现管理盲区,部门原有的工作目标自然无法实现。
特别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部门领导岗位的老员工,往往习惯于什么事情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严重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这个时候强化制度的执行力非常重要,以强势的手段让手下明白各司其职的重要性,韩昭侯的做法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管理在制度之外
制度的执行需要各司其职,责权清晰,但是并不是说要一味的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制度是管理的一部分,如同工具,但管理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固守制度不放反而会限制了管理的灵活性。韩昭侯的做法虽然保证了制度的执行和责权利的清晰,但如果处理不当却可能扼杀下属的积极性,形成各扫门前雪的局面。
管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冷天,年迈的富翁坐在炉火旁取暖,熊熊的火焰让富翁觉得非常难受。他环顾四周,四个佣人只来了三个,分管把椅子往后挪的佣人请假了。
富翁没有吭声,继续坐在炉火旁。午饭的时候富翁已经头晕的怎么也站不起来了,医生赶来,富翁高烧达39.4℃!医生说:这都是炉火温度过高造成的。高烧引起的并发症非常严重,在富翁弥留之际,医生问:“这么多佣人为什么不把座椅往后挪一挪,离炉火远点?”富翁艰难地告诉医生:“不能怪他们,他们都是有分工的,今天分管把椅子往后挪的佣人请假没来。”
富翁是严格按照各司其职的制度执行的人,与韩昭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韩昭王对“典衣”和“典冠”的处罚是为了让下属明白职权分工的重要性,这是韩非子所赞赏的,并不是韩昭王真的觉得典冠做错了。而富翁却死守规矩和制度,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一个企业里面的所有员工都死守制度,企业恐怕很难发展下去。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存在无数的变数,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只要是为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和核心目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制度是管理的壳,而管理的真正内涵恰恰在制度之外,也就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样的制度,由不同的人执行可能带来不同的管理效果,就是这个道理。
典冠在典衣在岗的时候,直接给韩昭王盖衣服就是越权,他可以提醒典衣这样做,如果典衣不在,在君主可能着凉的情况下,他替典衣做了,这种积极主动弥补管理纰漏的工作态度就应该得到嘉奖。其实韩昭王还有更好的做法,他可以以越权之罪处罚典冠,同时对他的主动精神另外嘉奖,该赏则赏,该罚则罚,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公平和秩序,同时将管理更深化。
制度初建的时候要学韩昭王,不近人情,有海尔砸冰箱的勇气和魄力,才能表明决心,引起下属的足够重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制度建立好,一切流程化、程序化的时候,就应当明白,管理如同生活一样,常常充满意外,而管理的功夫也往往体现在制度之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一刀切的方式,否则就像那位富翁一样,为了制度失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