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多次倡导青少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深度职业爱好或者说职业呼召,因为拥有并能够实现这种职业呼召,将和自己的成就感、工作效率及生活幸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不管其他人怎么看,我们一旦找到属于我们爱好范畴的东西,我们自己就会真正达到享受的境界。我在这篇文章中是要进一步帮助大家解决三个问题。
一个是职业爱好与业余爱好的关系。
我们所有人在不是很差的情况下可能有这样的三种组合:一是职业属于职业爱好的范畴而且还有机会尝试业余爱好,这是属于非常幸运,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结果;二是能从事职业爱好但是没有机会尝试业余爱好,大半是因为职业任务过重,这在职业积累期是正常的,但在达到一定的积累之后则可以与组织管理者谈判,要求在职业规划中适当考虑自己的业余爱好,或者与家庭成员与好友共同谋划创造实现业余爱好的条件;三是从事的职业并非爱好但是可以从事业余爱好,这样的人往往向往下班、休假或者与同学好友聚会的时光。
其实,与职业、业余爱好均没机会实现的人相比,这些人都还是很好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要么可以把业余爱好职业化,或者可以找到职业转换的机会。而对于一个专业人士来说,确定什么是职业爱好与业余爱好很重要,职业爱好是相对属于具有较好的产出,并能保证自己与家庭安身立命的领域,而业余爱好是自己能够投入的精力有限,而不希望真的那么突出优秀的领域,事实上业余爱好就是需要放松对待的,不需要力争上游的,那样才能成为结交朋友的最有利工具,争强好胜的业余爱好对自己与他人都不是很有造就性。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爱好的持续性问题。
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职业与业余爱好都很清楚,但大部分人不明白自己真正的爱好,也分不清爱好与简单的欲望之间的区别,还分不清职业爱好与业余爱好的区别,大部分人是在被动得到的机会中消极地对待工作,最多算日久成习惯而已。
我曾经建议那些不明白自己爱好的大学生多实习、多社会实践,以大致弄明白自己在几件事情中相对爱好什么;这里我进一步建议,要把自己早期4-5年的工作期作为观察、见识与反思期,可以有2-3次跳槽的机会,目的是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爱好特点更加明白;而在工作岗位上也要积极争取交流、研讨与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因为那样的机会会使你有可能体会与感悟到自己有感觉、有特别兴趣、合乎自己个性与累积的某些长处的领域。
我们世界学者中也有几个是在考虑换跑道的,他们的换法就是来了这个相对见识比较广的项目中,这样便于他们在周全考察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步的路向。也许我们一辈子可以不断发掘出我们的爱好,也有人本来就可能有多个爱好,还有我们还可能在后来培养出新的爱好,重要的是我们要能积极地对待潜在的爱好,确定核心的爱好,还要在不浪费爱好的基础上寻求爱好的突破,即使有了爱好,还可以发展与提升爱好的水平与实现条件。如果我们一辈子都能把爱好当作成长的树一样对待,与它一同成长,还可以不断地利用它带来的各样价值,那么我们就会受惠多多。
最后一个问题是职业归属感问题。
今天我们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而且骄傲地说,我的这个工作将是我乐于为之贡献的终生职业呢?也许有,但是更多的人是非常消极地知道,自己只能也只有这个工作,可以让自己养家糊口。他尽量希望去休假而不是工作,他期待下班远远大于上班,他不把这个单位的岗位真正看作是自己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是没有办法的组成部分。这些人在谈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更多地会使用“混”、“呆着”这样的词。也许不能怪大部分的人,因为我们从小很少得到教育,让我们追求一种有认同与归属感的职业生活,我们所谓的“生活”更多是由私人、家庭与友谊的部分构成的,而职业似乎是另外一回事。
但事实上,我们完整的个人归属就是由情感、家庭、职业、信仰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有任何的缺环就给我们的整体人生带来很大的缺憾。
我非常遗憾很多人终生没有产生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与归属,但这里我还是要认真地提醒那些年轻的朋友,在我们少年成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探索、培养与继续开发自己的职业爱好,建造与巩固自己的职业地位,提升与扩展自己的职业疆界,这对于我们一辈子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不要以为职业就是职业。职业是我们的社会资源、地位、行事风格与其他私人生活的追求实现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有一个有归属感的职业且能不断发展职业的归属感,人们就能发现你有一个极具有职业魅力的人格,而这在你的同事或者单位里面是最为稀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