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海归”为何纷纷涌向上海滩?

80酷酷网    80kuku.com

  

  据统计,目前来沪工作的留学人员已达5.4万人,“海归”总数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1/3。这些留学人员当中有70%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逾90%获得博士、硕士学位,30%有海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工作经验。他们所学的专业涉及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国际金融、计算机、汽车制造等专业,均为上海紧缺或者急需的专业。

  他们活跃在上海的各个领域,在上海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市级官员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从大学校长、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到普通教师、科研人员,从企业CEO到普通职员,……,据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底,在上海的留学人员当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8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6人,各占上海地区相关统计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已达3000家,总投资额超过4.2亿美元,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

  那么,“海归”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上海对“海归”的吸引力究竟又在哪里呢? 请看以下的调查。 
  
  调查一:为“海归”筑造温暖的“家”

  经时任中共上海市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和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提议和决定,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留学人员专门工作机构——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1989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工作。这意味着,从那时起,上海市开始真正有了属于“海归”自己的“家”。

  此后不久,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市提出“建设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后,“上海市留学人员工作处”(也就是“上海市人事局留学人员工作处”的前身)应运而生,专门负责海外留学人才的集聚工作。

  1996年8月8日,在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包含已学成回国来上海工作定居或已获得国外长期居留权或入外国籍来上海服务的留学人员为主体对象的全新意义的民间组织。联谊会名誉会长历来都由市委分管副书记担任。

  以上三个机构,一为事业单位,一为政府部门,一为民间团体,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共同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留学人员服务体系,上海市的留学人员吸引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

  除了设立机构外,上海市还积极为“海归”创业开辟基地。1996年6月,上海市人事局在全国率先创立专门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同时,该市留学回国人员服务中心还主动与张江、嘉定、漕河泾等园区共建,鼓励留学人员到这里“落户”创业。目前,在上海已出现了9个定位不同、特色各异的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浦东张江和嘉定园区还被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定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园区。

  此外,上海市还有国家“863”上海软件园、金桥等国家级、区级园区,也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前来创业。

  调查二:政策、融资、后勤服务,一项都不能少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参与到该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中来,上海市刚柔并举,从政策、融资、后勤等领域的服务抓起,为广大“海归”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创业和生活环境。

  在政策服务方面。1992年以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投资兴办企业有关规定的通知》、《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来沪工作办理户口的通知》、《上海市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办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创业资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尤其是1993年出台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投资兴办企业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留学人员兴办企业的注册资金不低于1万美元(国家现行对外商投资企业注册金规定最低为20万美元)。这一注册资金上的重大政策创新,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取得较好效果,并迅速被部分省市予以推广。

  1997年4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并专门设立了引进海外人才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首年拨专款500万元,以后每年拨款不少于300万元,主要资助在沪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1997年以来,已有包括陈竺、裴钢、曹谊林等在内的377名高层次留学人员获得资助,资助总额达1284万元人民币。另外,还重点资助了一些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和企业等。

  2002年,上海实施《留学人员来上海创办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凡是在海外有8年的留学和工作经历、所创办的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注册于2002年元旦之后、注册资金满6.2万美元或50万元人民币的留学人员,都可以向市人事局和市信息办提出申请,经过审批之后可获得政府一次性10万元的无偿资助用于技术研发。这一政策面世至今,已有50家留学人员软件类企业获得了政府资助。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制度,2002年6月,上海对“柔性流动”来沪的海内外人才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人才政策“刚柔并举”。这一突破传统户籍制度的重大措施一经推出,便成为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磁石。目前已有包括“海归”在内的数千名海外人才申请了“居住证”。

  在融资服务方面。上海市人事局积极组织系列活动,包括进行融资技巧培训、召开留学人员与投资者的融资洽谈会等,为在沪留学人员与投资者牵线搭桥。为帮助留学归国人员尽快熟悉国情、市情和市场,有关部门还举办了多期“留学人员专题培训班”。

  在后勤服务方面。子女基础教育问题一直是归国留学人员关心的焦点之一。上海现有的各类双语国际学校收费过高,而普通学校,留学人员子女又有语言、学习习惯等方面不适应国内教学模式等问题。2003年9月,上海市人事局以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名义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学校合作,开办留学人员子女班,招收一个小学班、一个初中班。这样借助静安外国语学校的师资,聘用部分外籍教师,融合中西教育,实行小班型教学,注重中英双语素质教育,使学生既能适应国内升学,又能适应今后到国外深造的要求,受到了广大留学人员的欢迎。

  调查三:“走出去”,“请进来”
 
  避免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已成为上海市吸引留学人员的一条惯常理念。近年来,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广纳贤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1991年至今,上海市已先后多次参加由教育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组团赴欧、美、加、日、澳招聘、慰问海外留学人员的活动。

  同时,上海市及市人事局也以各种形式赴国外有组织有计划地招聘留学人员。

  1993年4月17日至5月1日,上海市首次派出“赴美国慰问招聘留学人员工作团”,在美9个城市举行了10次慰问招聘座谈会,与留学人员座谈或联系逾千名。

  1995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首次组织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携500个专业岗位赴英、法、德三国招聘留学人员。

  2004年冬,上海市海外人才招聘团又分别在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举行了4场海外留学人才招聘会,共接待洽谈2383人次,收到简历2269份,其中博士学位396人。在复旦大学等15家用人单位带去的384个岗位中,初步达成意向281人,占总岗位数的73%,其中有不少应聘者是国际顶尖一流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为了进一步形成“走出去”的长效机制,2002年9月和10月,上海市人事局先后在法国巴黎和美国旧金山硅谷设立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法联络处和驻美联络处,这是中国省级政府人事部门首次在海外设立专门机构吸引海外人才。目前,除在硅谷、巴黎外,上海市人事局还在英国伦敦、德国汉诺威、日本大阪、澳大利亚悉尼等地设立了海外工作窗口。目前,海外工作窗口已经成为上海引智工作的重要阵地。

  除了“走出去”外,上海市人事局及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还同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于1994年5月首次邀请来自美、日、德、加、澳等5个国家的24名中国留学人员代表来沪参加“回乡省亲信息交流会”。截止目前,上海市已邀请和接待了多批来自海外的留学人员代表团组。

  同时,上海市还多次举办以有关城市发展与国际化人才为专题的国际洽谈会,邀请高层次留学人员代表和外国专家、国内专家学者、高层政府官员一起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献计献策,成为申城人才工作国际化的一种象征。

  此外,上海市还与中国留学人员相对集中的所在国中国使(领)馆教育处(组)建立联系,并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在外留学人员信息,为更有效地引进海外人才奠定基础。

  调查四:“万名工程”提速“海归”入沪

  “万名工程”是指上海市2003年8月31日正式启动的“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上海市计划在2至3年内,利用该工程提供1万个中高层次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创业。

  截止2004年10月31日,上海通过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一年累计引进了4086名海外留学人才,按时、超额完成了3年每年集聚3300名海外人才的分期目标。目前,海外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人数仍然呈现稳步递增的态势。上海市又将迎来新一轮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创业热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