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去年一年,浙江海归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就达259亿元,占了全国海归企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浙江省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许伟平不无自豪地说。
在国内就业市场中,“海归”一直是个热门的词汇,从最初的光环笼罩到“海带”等戏谑称谓流行,海归们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做则成,弃则废。”浙江成功海归们的务实正说明着这么一个不变的真理。
务实的海归十年磨一剑
1992年留日归来的贺贤汉,是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本只是试验性小厂,厂房是租来的,仅仅500平方米,员工才9个人,贺贤汉身兼数职,常常是“在车间干工人的活儿,在办公室做老板的事儿,上了单位的旧车就是个司机”。奋斗了11年,才做成现在年出口创汇5223万美元,员工增加200倍,达到1800人的规模。
身怀绝技才是生存之本
浙江海归的技术在国内有口皆碑。
毕业于日本东京都大学的诸健教授,是浙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浙大第一人。他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已被众多的厂家所采用,而他本人在浙大早已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他创办的中控科技,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在自动化行业首屈一指。
湖南大学副校长、自动化系主任章兢教授说,中控科技尽管只是个海归企业,但多次承担国家863和重大课题。“就是重点理工科大学,一年也得不了几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个海归企业能得两个这样的大奖,技术实力确实不凡。”
突出最有优势的三强
“通讯、软件、生物医药是浙江海归们最有优势的三强。”浙江省人事厅的诸葛晓荣说,“UT斯达康曾成功入选《财富》杂志‘2003年度全球1000强企业’,并位列网络通讯设备行业前十名。在现代通讯领域优势明显。”
浙江海归们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很领先,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142个生物类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任务,就交给了宁波的海归企业瑞康生物有限公司。
留美博士丁列明最近心情很好,他领衔开发的抗癌新药,已经通过浙江省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还获得美国专利。
要壮大就要学会跳级
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家技术雄厚的公司,他们自主开发的气体分析系统,关键技术都是国际首创,还出口到了美国。但是,这群在硅谷吸收了风险投资的海归们,认为事业要发展,光有技术不够,更要学会“跳级”,要利用别人的资本把自己壮大。不久前,他们成功说服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将注册资本增到1200万美元,开始在杭州高新(滨江)区建造公司厂房。
孙雷是温州科赛通信技术公司创办人,他的公司通过国家级项目跳了一级,参与中国电信宽带ADSL自动测试系统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累计实现收入1000余万元。
民企给海归的融资助力
身为杭州贝达医药总经理,丁列明对融资有着切肤之痛:“我在美国工作时间不长,个人积累的资金不多,回国创业的压力非常大。我获得了杭州市政府的留学生资助基金,还得到民营资本的支持。”
去年,丁列明的药厂在杭州成立。与丁列明研究同一个项目的国外企业去年推出新药上市,一年的收入超过1亿美元。看到广阔的前景,民营企业家今年又追加了300多万美元的二次投入,让丁列明可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解决海归子女教育问题
浙江的创业环境好,这是人所共知的:留学人才以高新技术成果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占公司注册资本35%;还可登记注册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税收减免……
最让海归觉得贴心的,是杭州二中的国际部,他们采取全英语教学方式,配备最好的师资,专为海归留学人员子女服务。
要进就进最顶尖的人才
“要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必须要有领军人才。”浙江省人事厅陈仲方厅长指出,要进就进最顶尖的人才。今后5年,浙江省希望这样的顶尖人才能达到6000名。
海归不仅赚钱能力全国第一,更是大大优化了浙江省的人才队伍。
据统计,到今年6月为止,浙江省共引进3150名高层次留学人员,其中博士1435名、硕士1508名、学士20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