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虽然面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扩招带来毕业生人数大增的双重挑战,“十五”期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稳定在70%以上。这个已远远高于美国的数字并不能冲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难的“慌恐”。专家看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中国教育体制面对劳动力市场时的“失语”。
三成大学生就业难
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有245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初次就业率达到近73%。这高出了今年初教育部官员70%的预期。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务院连续四年出台重要文件,连续两年召开会议,确立了包括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待就业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表示,中国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这是就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十五”期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了70%,但仍有三成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以后将成为常态,而且真正意义上会变得越来越难。
教育部预测,“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到100万人。同时,中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到1400万人左右,对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正在打击中国人对于教育投资的信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以就业为导向
“中国教育这几年重视规模扩张,忽视机制体制的改革。”曾湘泉说,“这导致的结果是,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欠缺。所有的大学都要办研究所大学,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日前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学生的33%。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然而,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使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有16万人,这就形成了中国高级人才的供应悖论。”报告指出。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就业反馈,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但教育的改革非常难,因为产品市场可以休克,资本市场也可以休克,但人才市场是不能休克的。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位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