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有望摆脱边缘地位,逐渐靠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
有两个消息似乎可以作为佐证。一是“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二是教育部长周济称,中等职业学校明年要扩招100万人,而在几年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将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然而,100亿元的巨资投入,能否切中中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怎样重整职业教育资源,成为人们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
“次等教育”之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次等教育”的位置,直到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也仍将其视为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原教育部职教司司长杨金土教授指出,现行教育中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夸大,往往用一张考卷来衡量所有的人,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由于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被看做是次等教育。
此外,从职业技能人才的待遇看,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2004年全市职工平均年薪2.8万元,但全市技师的平均年薪只有2.6万元,全市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2.2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尴尬”。
有两组数据同样在彰显着另一种“尴尬”:
一组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其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85年到1998年,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中,中国从第61位上升到第37位。但在工业绩效驱动力排行榜中,中国的技能指数只是从第64位上升到第62位;还有一组是《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日本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达28.3%,我国只有5.8%。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日本达到52.8%,我国仅为22.8%。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日本仅为18.9%,我国高达71.5%。
两组数据,前者说明我国的劳动者技能指数的提高明显落后于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后者说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缺乏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大军。
对此,作为职教领域从业多年的业内资深专家、北大青鸟APTECH总经理杨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职业教育被当作次等教育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还是一个意识的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表现比较突出,但是,随着国家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那种只看重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落后观念必将被淘汰。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职业化人才。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这个重任。
中国职业教育之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办职业教育面临重重困境,来自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的报告显示,广东职教投入严重不足,在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中,普通高中教育占32%以上,而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仅占3%左右。由于投入不足,今年职教教师缺口高达10万人,相当部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难以满足专用教学的需要。
绝不仅是广东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是全国的普遍现象。教育部的统计显示,全国举办职业教育的几类学校——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术高中,共14000多所学校中能够达到基本可以具备举办职业教育条件的学校,最好时只占到一半。很多学校虽然挂了职业学校的牌子,但是实验、实训的条件非常差,与职场里现实在用的设备技术差距很大。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表示,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是让职业教育热起来的保障。一些地方在普通高中建设方面,下得力度很大,有些县政府虽然很穷,但是可以拿出一个亿,甚至几个亿搞一所重点高中;但是如果让他拿出点钱搞职业教育却好像很困难。
事实上,职业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要比普通高中高得多。据国际上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但我国的职业中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比普通高中要少。
投入不足继而引发的是师资问题。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强调双师型的职业教师,不仅具有一个教师的资格,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个类似于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教出好的学生。但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的经验。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最令职业教育者们苦恼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顺。职业教育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使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利用,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较低。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满生坦陈,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力度不够,使职业教育热不起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技工学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更是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资源难以整合,互相掣肘,矛盾相当突出。
此外,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办学模式,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脱离还比较严重。一些课程内容,教材的内容还比较落后。周满生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半工半读不仅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有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多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赢”的好事。此外,职业学校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另一个困扰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我国就业准入的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企业用人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地区、企业和用人单位,依然大量招收未接受过必要职业教育的低素质人员。此外,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不一,尚未形成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和体系,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职业教育面临新“拐点”
关于100亿元投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张昭文表示,将在最近的3年内至少投入36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安排了大量资金支持职教发展,2005年计划安排7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职教实训基地的建设,2006年、2007年财政部还将继续安排更多的资金支持,3年将至少安排21亿元资金。另外,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和交通部等有关部门也安排了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
除去上述政策层面的逐渐“利好”,职业教育天生具备的“就业属性”也成为其受到广大求学者认可的关键。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当公办职业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之际,民办培训机构与企业定向培训近年来却办得如火如荼,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英语培训和IT培训是典型标本。比如,IT培训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北大青鸟APTECH,该机构进入市场五年来,平均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已在全国建立了150多家培训中心,市场规模逾5亿元。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家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大政方针已定,而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动作缓慢的情况下,我国民营职业教育机构很可能是未来引领职业教育迈向主流化的“先遣军”。
杨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职业教育从其根本性质上说,就是为实现就业而进行的教育,在具体实施上直接定向企业岗位需求,对学员进行明确的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学员就业,就业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青岛平度职教中心则是企业办学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从1990年开始与德国某基金会合作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14年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海尔集团在平度投资开办分厂,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平度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并不占什么优势,税收政策与全国大致相同,而平度职教中心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纳入法律范畴的国外经验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和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991年,美国实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职业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其中9.4亿用于贫困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美国工商界每年有440亿美元进行岗位培训。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融合法案”,倡导“以工作求自立”的理念,注重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适应新经济特点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每年用于就业培训计划的政府拨款达60亿美元,支持220万人免费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2001年,美国劳工部提出了“21世纪劳动力计划”,通过提出的口号“未来的劳动岗位是你父母无法知道的”来指导新生劳动力的教育和就业。该计划预测,未来十年,美国劳动大军将扩大15%以上,人数将增加2 200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新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各种相关的专门培训或在岗培训,大约占总就业岗位的70%以上。
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也是国外职业教育的一大突破。长期以来,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隔绝,缺乏渗透性。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
我国也于1996年制定颁布《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但相关职教专家称,真正让职业教育热起来,实现办学者与求学者的双赢,仍需政府与教育工作者的多方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