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读中专”值得反思

80酷酷网    80kuku.com

  

  前不久,27岁的汪洋从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毕业3年后,又回到校园里读书。不过他不是读研,而是花两年时间读中专,想学习一门技术。他成为了贵州首位本科毕业后又回头读中专的人。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教育界的官员和专家也就此发表了看法:大学生“回炉再造”是很正常的事,全世界都有。这不能说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大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将是个趋势,是终身教育的体现。

  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高技能人才却是奇缺。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仅占职工总数的5%,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仅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就达500万人。拙于手艺的大学生在现实中碰壁以后,回头学习一门技术以求安身立命,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自救”行为。

  技工紧缺、大学生“富余”,说到底是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衔接发生了错位。这种错位,与几年前高校的扩招和合并大有关系。在原有的教育结构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遥相对峙,互为补充,技工和大学生各有出处,都不会断档。但在扩招时代来临后,一些大学需要中专的校舍和设备接纳更多的学生,一些中专需要大学的招牌和生源求得生存,很多中专、专科大学都并入了综合性名牌大学,这些中专和专科都停止招生,学费也水涨船高。普通教育这条“腿”变得臃肿,生产出大批质量一般的大学生,而职业教育这条“腿”明显萎缩,合格的技工人才日渐稀缺。

  本来,大学合并中专之后,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由教授、讲师们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由技术教师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业技能,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们既能胜任白领的职位,也能胜任蓝领的工作,就会游刃有余得多。问题是,这两种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虽然也会进行“金工实习”,但多数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真正掌握车、铣、刨、磨、钻各工种的精髓,最终仍是重理论,拙技能。

  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对自身的定位进行反省。今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提出: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他们认为,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如果这些高校能够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职业院校式微带来的不良影响。

  用工市场的供需失衡使得大学生回炉读中专,这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做选择,看起来似乎再正常不过。可是仔细想一下,让个人为失调的教育结构付出代价,总是社会的一种尴尬。大学生就业难,足以证明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走了弯路。如果以终身教育为挡箭牌,扔下一句“回炉再造很正常”,就把一切都交给市场来选择,显然太消极了。有关方面应该对用工市场做一些前瞻性研究,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宏观布局。此外,还要及时发布用工市场的动态信息,以便于各个层次的学校能够及时调整课程,也有利于学生们耳聪目明地作出选择,从而实现资源和人才的合理配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