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部长连续好几年代表公司参加天津城建学院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每年都会从这所学校招走二三十个学生,可是过个两三年,这些学生中就有一半跳槽走了。
“城建学院的学生专业和个人素质都很高,我们愿意要这里的毕业生,可是学生的流动性太大了。”与学生打交道多了,王部长选学生的“心眼儿”也多了:“想到公司来,得过三道关,第一是到学校来初选,大致见个面;第二次是把简历拿回公司后仔细研究,通过考核筛选一部分;第三次是与中意的学生面对面地谈话。”
王部长说,第三关最重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未来计划,如果学生有很明确的专业理想,比如有的学生明确提出想从工程干起,然后在三五年后成为项目经理,这样的学生有可能在一个单位干长;反之有的学生在被问起今后有什么想法时,回答说不清楚,那这样的学生只是想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的“就业岗位”。
对于王部长的感受,城建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慧很认同。她说目前在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想找到能够在未来几年留下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采取的“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一旦认为某项工作不适合自己,或是不满意待遇就会很快离开。
招聘会上,3名园林专业的学生随着拥挤的人流在100多家用人单位的展台前挨个驻足,最后投下了几份简历。一名同学说,其实投简历的公司未必是自己满意的单位,但是看到那么多人在找工作,有点“慌不择路”的感觉。
他们说很清楚现在的就业形势,所以对工作岗位没有太高的要求,先找一个单位,积累一些经验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是一条现实的稳妥之路。
“找一份工作先干两三年再说,最多不能超过3年”是相当多大学生给自己设定的第一份工作的时间段。
刘威是从河北唐山一所大学赶来应聘的大四学生。他说自己现在没有资本挑工作,就先等工作来挑自己,等自己有了两三年的实践经验再去挑工作。
“‘先就业后择业’确实是无奈的选择,但这比起前几年学生把自己当成精英而过份挑剔工作的状况相比还是进步,现在学生就业的心态平和了许多。”刘慧说,当学校意识到这种就业观与企业需要稳定的人才需求有矛盾的时候,采取的做法是教育学生按自己的长远职业目标去找工作,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让学生下得去,同时留得住。
不过刘慧认为,人才流动也不能单方面指责学生,企业用人也要符合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