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求职命中率?

80酷酷网    80kuku.com

  

  用什么样的标尺丈量就业竞争力 准确定位提高求职命中率

  □热点

  核心提示

  大学时光一晃而过,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充实的校园生活已近尾声,这些“大四的”突然发现,生活主题一下子转入了求职就业:到哪个城市进哪一行去哪些单位……

  有人盘算着一定要留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有人盘算着一定要进入机关单位找个铁饭碗,有人考虑着月薪在3000元以上而且要有户口才行……

  这都是一个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但不同目光面对着同样的求职高峰却折射出了异样的光彩。

  今年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将于本月底启动,大学生究竟应该用一把什么样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空闲”无聊心中无“谱”

  “怎么就大四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每一个大四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以前不是上课就是参加各种活动,有时还做做兼职;现在大四课比以前少了,学校的活动也懒得去
毕业生招聘会都是双向选择。
凑热闹了,即使有兼职也提不起兴致去做”。这些大学生有的在百无聊赖中空想度日,有的则是碌碌不知所为。

  从充实到“空闲”,生活状态的突然转变使大学生出现了分化。这学期只有两门课的小张谈起了最近的生活:“常常和同学在网上聊天,大家都觉得有些无聊,觉得该为找工做准备了,但想起以后要干些什么也没几个心里有数的。”

  有的学生从大四开始就为找工忙到现在:联系实习单位、制作个人简历,有的甚至连面试时要穿的套装、皮鞋、领带都到位了,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架势。

  遗憾的是,这些正大力操办“硬件设施”的大学生们却心中往往连“谱”也没有——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低如何?自我分析定位在哪里?求职意向有哪些?多是一问三不知。 

  “万金油”惹来头疼症

  即将走出大学校门,却还拿捏不定何去何从,这种迷茫心态在不少所谓“万金油”专业的学生中尤为普遍。

  某高校计算机系的小吴说:“我原来就知道努力读书,现在好像忽然就要毕业了,我们计算机系算是个热门专业,好像去哪个单位都可以,但自己真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样的苦恼也出现在读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小雪告诉记者,在上个月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中,有很多单位都是她能报的,但她却不知如何选择,后来只好随便挑了一个招考人数较多的单位。

  公务员开始报名了,马上挑个“对口”的先报了;有单位进来学校招人了,快去看看有没有自己能上的;招聘会就快来了,多准备几份简历以备“广撒网,多捕鱼”……由于生怕“错失良机”,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快速反应,争先恐后恨不得多抓几个单位在手里,这是时下不少处于求职准备期的大学生心态。

  以为同学们有动作自己不跟上就是“坐以待毙”,专家分析,这说白了就是从众心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客观标尺丈量竞争力

  事实上,就业是一个巨大战场,在不同的层次都有竞争,如何准确定位自己,找准战场,是取胜的关键。

  比如,在“凤尾”和“鸡头”之间如何作出明智的选择,是许多毕业生的苦恼之一。是进大机关大单位还是到基层或小企业,是争相挤入热门行业还是到急需人才的艰苦行业,不同的选择对人生以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大学生心里应该有个谱。记者发现,“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择业心理,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

  比如,很多毕业生明明知道依照自己的实力进国企和事业单位很难,且工作不一定很好,但仍拒绝急需人才的基层、乡镇民营企业,“因为事业单位条件好,进去做个小科员也好”,中山大学法律系的晓丹这样说。

  暨南大学中文系大四的刘钰告诉记者,只要是招聘会她都会去的,碰碰运气也好。如果那是你不喜欢的工作呢?刘钰说:“到时再选择吧!”

  “广撒网、多捕鱼”的心态在毕业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把它作为求职的“金科玉律”。专家认为,这种碰运气的想法其实是没有主见的表现,明智的做法是在投出简历前根据自己的情况圈定一个适当的选择范围,有的放矢,提高求职命中率。

  一份调查表明,目前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出价:过半的专科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在2000-4000元,而67%的用人单位则认为应在1000-2000元,甚至有近26%的用人单位认为应是1000元以下;50%以上的研究生提出的理想月薪为5000元以上,但愿意出此价钱的仅14%,25%的用人单位将研究生的月薪定在3000元以下,38%的将其定在3000-4000元之间,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标准,两者之间的定位也存在着差距。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将于本月底正式启动,毕业生已摩拳擦掌,为即将开始的求职之路积极“备战”,但能否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还要善于用客观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用准确的定位来换取美好的前程。

  □就业指导

  避开两大误区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位在高校长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老师一针见血指出,只“求职”不“谋职”,不做准确定位和分析,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后求职难如愿不说,反落入种种尴尬。

  尴尬一:“乱花”迷人眼

  不管是报考公务员,还是跑场招聘会,毕业生将面临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手中没有个方向盘,在众多的选择中迷失方向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闯荡各大招聘会的大学生,在被用人单位挑选的同时,一方面也在挑选心仪的单位。第一次面临众多的选择,毕业生们自己也容易越挑眼越花,看似这个不错,那个也好,这样一来导致在决策过程中迟疑不决、错失良机,寻寻觅觅到最后,收获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和尴尬,而一开始的美好愿望也许换来的是严峻的现实。

  尴尬二:丢西瓜捡芝麻

  在毕业生中,还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就业心态。总想着找到一份最“理想”的工作,却不知什么才是所谓“最理想”的,就在寻觅中错过了最佳的择业时机。就业指导老师回顾道,往年就是有些这样的学生到招聘会差不多收尾的时候,才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找到安身之处,只有自己还“寂寞花无主”,惊慌之下不敢再多挑剔,像大龄姑娘一样赶紧找个差强人意的婆家把自己嫁了出去。

  实际上,“工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只要你在求职之前先在心里打好了底,遇上心仪的单位,不失时机作出选择就不会遭遇以上的尴尬了。

  □专家意见

  锁定目标早做准备

  谋职在于“谋”,有所谋略,才谈得上寻求理想的职位,大学生们要如何找准求职标尺刻度,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

  与毕业生对话,和高校指导老师交谈,再向有关心理专家取经,多方接触下来,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时下处于求职准备期的毕业生们,当务之急不是求职,而是应该先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说,先谋后求才是明智之举。至于如何“谋职”?——自有门道。

  锁定目标早做准备

  学电子的阿峰对自己的求职目标就很明确,工作地点:广州或深圳,工作单位:知名大型企业或IT公司,薪水:3000元以上。他说,感觉自己条件还不错,即使现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也相信自己能找到不错的岗位,“我已经瞄准了几家单位,接下来就看我的本事了。”

  上个周末刚参加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盈盈干脆说,自己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进。自去年开始就打定这个主意的她为接下来的求职做了大量的准备:上新东方学口语,“啃”了一年的财经报纸和专业书籍,还为考证苦读了三个月!

  某高校就业指导科黄老师说,一个毕业生有自信有勇气是好的,像这样目标明确的学生往往对目标单位较为了解,准备也更充分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困惑不会出现在他们身上,这样更有利于他们主动寻找到心仪的单位。”

  黄老师还提醒,这样的高标准定位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毕业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味的高标准定位,盲目性太强了,把自己框死在狭窄的就业范围中也容易高不成低不就。选择目标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死心眼”。

  开列“阶梯式”意向清单

  “首选外企,公务员次之,教师居第三”,这是外语专业Jessia的求职列表,“我学的是外语,一直想到外企去感受一下氛围,这样也能学有所用;选公务员和教师就图它个安稳”。和Jessia同班的Benny也根据自己的“口味”列了个清单,不过列的不是单位而是地区:“广州-深圳-珠海”。“我只考虑这三个地方,简历我也只会投给这三个地方合适的单位”。

  “要先在心里打个底——自己最想从事什么职业,其次选择的岗位又是什么;首选的工作城市是哪个,还有哪些在考虑范围之内,不妨列个清单,这样找起工作来才不会太盲目。”

  知己知彼找准定位

  话说回来,不少大学生心中还没有这样的“婆家”,仍是寻寻觅觅找不着北。

  从事就业指导的专家说,如果这样的状态不改变的话,招聘会一来临,这些学生很可能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他总结了一条宝贵的就业经验:知己知彼,找准定位。

  “毕业生以整个就业市场为背景,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入的综合测评,是非常必要的”,他说,“漫无目的地投送简历以获得面试机会的做法不可取。”。

  至于如何才能实现“知己”?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分析:摸清自己的性格与气质,把握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应确知自己的能力与优劣势。

  不可否认,求职是双向选择,优胜劣汰。许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冷变热了,又有的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作为学生应该理性分析前景。“更细致些,还必须对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有所了解,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

  性格决取向 气质定行当

  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性格选择职业,才能实现最好的“对接”,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比如:理智型性格善于周密思考、权衡利弊,故适合于选择管理性、研究性和教育性的职业;而艺术性、服务性的职业则较适合情绪型性格的人,因为他们通常情感反应比较强烈和丰富,行为方式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生活中我们还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

  所以,在为自己找定位时应该先把职业的吸引力放在一边,先考虑自己的气质是否适合从事这份工作,毕竟“最好的工作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兴趣来引导 能力作权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人的发展无疑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心理专家分析,“对某种职业感兴趣,你在工作中自然就会更为积极,开拓进取。而如果你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不仅很难做好,对精力、才能也是一种浪费”。自小爱好美术的小如当初就面临着机关单位和设计公司的两难选择,“一个稳定清闲,一个则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更富挑战性”,经过反复考虑后,小如选择了后者,她说她无悔当初的选择,“只要有兴趣,就不怕工作辛苦、压力大”。

  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对工作者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飞行员、外科医生、运动员、舞蹈演员等职业的工作者则要具备眼与手的协调能力等。在选择职业时先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有用武之地”的合适工作。

  换句话说,定位是一种综合测评,它应该是全方位的:把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市场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允许你做什么、需要你做什么。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