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创业必须具备的风险意识

80酷酷网    80kuku.com

  

  初次创业因经验的不足,在创业行进的路上会被一些假象或理论的框架所束缚,创业前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及投资意识.

1、伪科学“成果”

1993年,《中国环境报》发表文章“创世纪的宣言“说,“发明家“王洪成用10万份水和1份膨化剂就可以开动汽车、拖拉机和舰船,而且没有污染。“占地球表面2/3的海水皆可以作为燃料,人类子孙万代的能源问题已经彻底解决。这是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一时间,数十家媒体纷纷炒作。在全国17个省市相继成立“洪成能源总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订货量达6300万吨。成干上万的企业参与生产或销售“洪成燃料“,付出资金累计达4亿元,但是没有任何投资者收回1分钱回报。王洪成具有小学4年级文化,而受骗者中却不乏司局长、研究所长、大学校长和科学家。受骗的人们忘记了自然界的一条基本定律:能量守恒。

2、表演项目

北京郊区曾经建起一座废塑料炼油装置;能够用废塑料炼出汽袖和柴油。于是海内外要求购买技术的十分踊跃,美国人还要给发明者办绿卡。后来,几位炼油厂的专家要求跟班观察,这套“示范装置“才露了馅。原来它的连续除焦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只能临时表演而已。

3、实验室成果

白乳胶生产在我国已经有近40年历史。南方某企业家从某大学教授那里购买了一项“高强度白乳胶“技术。厂房、设备、广告,以及1年多的试生产,几百万元的投资只换得一堆废品。从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化生产,看似一步之遥,有时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4、市场预测失准

“全国有12亿人口,1/10的人买1件,就是1.2亿件“--技术发明者往往并不了解市场,只能这样主观推测。市场无情,即使是完美无缺的商品,也常常遭到市场的拒绝。不作艰苦的调查,必然造成市场预测失准。

5、投资预算偏小

有些项目建设到中途忽然没钱了,有的建成后却没有流动资金来投产,还有的产品出来了又缺少销售费用。总之,项目实施超预算了。技术卖方通常只给出技术转让费和专用设备费。而一个项目的建设需要几十笔费用:征地、建房、通用设备、公共工程、实验设备、车辆、工具、电力增容、三废处理、人员培训、福利设施,以及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家必须对这些费用了然于胸,否则就可能由于资金不足把项目拖垮,也可能由于投资估算偏低而导致效益预测偏高。

6、成本估算不准

在多数情况下,技术持有者给出的生产成本只是原材料成本。产品的全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和经营成本。经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费、燃料动力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销售费用等等。有时,经营成本大于原材料成本。如果不把经营成本算准确,有些项目可能“算起来赚钱,干起来赔钱“。2001年末,北京市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查处了一起转让“合成液化气“技术诈骗案。技术持有方在媒体和公共场所大作广告,吹嘘技术的先进性;还有现场表演:真的用合成液化气煮饭,切割金属。但是,合成液化气需要酒精、丙酮等宝贵化工原料,每一种化工原料的价格都大大高于液化气的市场售价。这是一种“逆向“生产,即用宝贵的单质会制造混合物,显然在经济上毫无可行性。 elab.icxo.com

7、效益估算偏高

经济效益的衡量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贸易活动中,对新技术的经济效益估算偏高是普遍现象。“理论“上的经济效益通常是按三个“100%“算出来的,即设备能力100%达到设计能力,生产开工率达到100%,产品100%按预定价格出售。这三个“100%“在实际上很少见。项目投产后,设备要磨合,工艺要调整,人员操作要逐渐熟练,产品也要逐步打开市常这就有个“达产期“,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几年。在达产期,工厂只能亏损运行或微利运行。

多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有淡旺季之分,不可能一年四季满负荷生产,何况设备还要检修。因此100%的开工率也是不存在的。

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最大:一是损耗,二是积压,三是打折,实现理想价格的希望渺茫。

实际上,新技术项目获得超常经济效益的可能较小,通常只能实现该行业的平均利润,对此应当抱有“平常心“。

8、建设周期预测过短

企业家们普遍喜好“短、平、快“项目。原国家科委把“短、平、快“定义为“2、3年内收回投资“。现在很多人恨不得“3个月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实际上,各种生产要素到位有个过程,一般项目很难作到3个月投产。例如订制专用设备就需要3-6个月。企业登记、商标注册、产品检测,都需要时间。小项目当年可能投产,有的大型项目7、8年才能由建设期转入经营期。

9、过时的换术

任何技术都有时效性。在有些领域里,技术更新换代很快,有的被新的技术取代。有的技术前几年是可行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成本变化或者市场饱和了,因此它们不再可行了。这些过时的技术并没有退出技术市场,依然占据着信息空间,到处传播,人们对它们必“刮目相看“。

10、“残废“技术

有的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缺陷,甚至已经在转让过程中失败,暴露出问题,造成经济损失。但是少数技术持有者对此“报喜不报忧“,继续推广转让。前面提到的“废塑料炼油“就是一例。由于该项技术不能连续除焦,其生产效率极低,生产成本极高,在生产上和经济上均不可行。但是该技术还是被转让多次。 elab.icxo.com

11、违法技术

2000年初,在北京和一些省市出售一种“高效节电器“技术产品。据介绍,不管什么样的电器,只要用上这种“节电器“就能节电50%。其原理是把一个大电容串在电表上,使电表在同样用电量的情况下转数变慢,实际上这是一种偷“技术“。而这种违法技术居然在全国性媒体上刊登广告;在北京中关村,竟然有一家“中国“字头的公司公开出售这种违法产品。

12、“包销产品“的陷阱

目前,市场空间是最紧缺的资源。有的技术持有方承诺包销产品,而且收购产品的价格也很合理,对于技术需求方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实际上,所谓“包销产品“的承诺以骗局为多。多数技术持有方经济实力不强,无法开拓市场或控制巾场;有些外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来料加工,产品返销国外,但是他们通常不到技术市场寻找合作对象,而且来料加工一般与技术转让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包销产品只是技术转让的诱饵,转让方并不能真正承担起包销的责任。一日产品生产出来,对方将找出种种借口拒绝收购产品,也可能干脆就“人去楼空“。

13、贷款与投资的诱惑

在技术市场上,真正的明星不是技术持有方,而是投资方或者能够找到贷款的人。偶尔有一些人自称代表外国财团,好象很容易拿到成千上万的美金,而且就掌握着签约权。他们对技术项目不作认真审查就轻易许诺大笔的投资或贷款。这些人往往要求收益方首先付给中介费或者介绍费(要“小钱“是他们的真实目的),事后就不见其踪影了。以笔者在技术市场亲眼所见,许诺1千万美元投资或贷款者,至少有95%是骗局;而许诺上亿美元者,100%是骗局。

14、项目报价奇高

在一些技术项目洽谈会上,有的“港商'“、“外商“对一种德国的果汁加工生产线报价500万美元。而笔者在山东所见,该生产线从德国直接引进,连同技术培训,总费用才80万马克(50万美元),如此报价高出实际价格9倍。象这样的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哄抬技术和设备价格的事例,在技术市场上并不鲜见。

对于这些误区和陷阱,技术交易的组织者和技术持有方当然有责任。但是,“受骗者自有其受骗的理由“。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和投资者;往往有一种浮噪心理。对于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信息他们不感兴趣;偏偏是那些“泡沫“和误导正中下怀。

走出误区、回避陷阱、挤出“水分“的办法很多:一是抱着“平常心“;二是详细考察;三是自己进行可行性分析,不过分相信技术卖方;四是向该行业的专家咨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技术市场虽然管理粗放,但是比起国内的各种物质商品市场,它仍然是最健康的一一技术市场上的假冒伪劣项目和商业欺诈事件,要比国内任何物质商品市场上的少得多。为什么?除了各级政府加强管理之外,技术市场的交易各方,包括技术中介人,总体上都是社会精英。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陶冶,他们日趋成熟,技术交易行为越来越理性化。这是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elab.icxo.com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