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类年轻人有业不就如今,有一批在年龄、技能、体力上都有优势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工作挑三拣四,每天漂在社会上等待“最好”的机会,生活还得依靠父母养活。这些人不仅成为家长的心病,而且长此以往,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也将会与时代脱节。目前,这些集中在 20至 35岁之间处在失业状态的年轻人的出现,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家长:孩子不就业已成自己心病不愿意就业的 20岁— 35岁之间的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成家,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状况非常担心,对孩子工作的事,父母也没有好办法。家长们表示,孩子在家无事可做,也不出去找工作,更没有长期的打算,让自己很心急。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就是“ 4050”人员,他们自己在努力地找工作,拿着不多的收入,却还得养活已经应该自立的孩子。观点:总是不就业会与社会脱节 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也缺乏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不就业可以逃避眼前面临的困难,但是他们生活得并不潇洒。毕竟,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的时间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所以对于这类人群,周围的人应该帮助他们创造机会,培训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让他们适应工作和创业的需要。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当然,改变自己生活的关键还是他们本人,只有端正就业态度,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天津青年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邢欣云现象:城市出现“不就业群体”从天津市青年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了解到,这些不就业的年轻人主要是城市里的新增劳动力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是自己放弃了就业机会,选择做“不就业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数据表明: 2004年本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 20万个,数量多于新增劳动力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数量之和。今年,本市将新增劳动就业岗位 25万个,新增劳动力、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都有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可见,年轻人只要自己有比较实际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就业态度,就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就业压力。在目前大批没有就业的年轻人中,有 20%左右的人是不愿意就业,他们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对大多数工作都不满意。这样,他们一边抱怨就业难,一边却放弃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分析:六类年轻人有业不就天津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咨询志愿小组在对众多青年人进行就业指导时发现,自己不愿意就业的年轻人情况各有不同。第一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占 30%左右。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这一类人大约占 20%。第三类是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做比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这一类人大约占 10%。第四类是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这些人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以后以“休养”为主,他们所占的比例在 10%左右。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看什么都想干,结果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这一类人大约占到不就业人员的 20%。还有一类人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到社会上,这一类人占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