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清,15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如果不是当时受到南方改革开放热潮的诱惑,他也许会成为一个专攻光通讯的科研工作者,但是,商海搏击的经历从此改变了他和伙伴们的人生轨迹。
幸运与机遇
“1989年大学毕业之后,深圳一家颇有实力的集团公司让我留在北京中关村负责销售,我在销售中掘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从此也与师从我国‘光通讯之父’继续深造的机会绝缘了。几年后,当我发现早年间在中关村从事it产品销售的知识分子们,纷纷被来自祖国各地的农民兄弟姐妹所取代,我忽然间感到,原来所谓的高科技产品,竟然可以如此迅速地像在自由市场里卖菜那样被农民掌握,我的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旁白:受清华教育的影响,朱益清头脑中有着很深的“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信念。他不想就这样一辈子浪迹在中关村的市场销售中自得其乐。这时,清华的学长把他召回了清华大学举办的紫光集团。
“由于清华紫光是以扫描仪起家、涉猎多领域it技术的大型校办企业集团。沿着清华紫光主业之路继续细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找出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路径———研发新闻出版软件技术。当时,统治国内新闻出版技术市场的公司是很强大的,学术权威领军、市场份额垄断。如果没有清华声望的支持,单靠我们这帮年轻人,无论如何是撬不动这块市场的。是清华的声誉和紫光的信任,给了我们巨大的勇气,成为我们白手起家的最大无形资产,也使我们幸运地获得了崛起的机遇。”
旁白:对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来说,要想撼动它的垄断地位是艰难的。然而,垄断企业本身如果不能及时认清市场变化,危机和漏洞也是存在的。过分强调以我为主的技术路线,虽然使许多新闻出版单位不得不被迫就范,但这种被迫之中为对手的进入留下了可乘之机。紫光新华公司创业的年轻人,幸运地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重要机遇。
“1997年,我们紫光新华公司的前身,清华紫光新闻媒体事业部的同仁们,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上海《解放日报》的一位副总编辑吴总,它是一个电脑发烧友级别的报界人物。当时,他感到自己有许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提高报业采编流程效率的设想,在国内顶级技术供应商那里,很难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技术支持,于是,吴总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恰在此时,我们出现在《解放日报》和吴总面前。不过,那时的我们除了有满腔“科技报国”的热情和清华紫光的信任支持之外,既无成熟产品也无充裕资金,但是在《解放日报》的严格要求和前期孵化之下,我们吃住在《解放日报》招待所的小房间里,硬是用半年时间靠着我们清华训练出来的专业智慧和吃苦精神,完成了《解放日报》的任务,也诞生了我们自己的第一代‘清华紫光新闻采编系统’。”
个性化与标准化
“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到2000—2001年时我们逐步站稳了脚跟,客户从几家、十几家、几十家报社发展到一百多家。这期间,我们再次碰到幸运的机遇。我所以说幸运,并不是我们从客户那里挣回了多少钱,而是从中不断获得公司如何发展的思想。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在it业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还很陌生,专业技术研发人员的设计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应用不再陌生,管理者对技术研发开始能够提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要求,而能够提出这些个性化需求的管理者,往往是对自己工作领域极有想法的人,这恰恰成为我们公司不断获得创新的重要动力。”
旁白:这时,朱益清停顿了一下之后,讲述了一个和他们在《解放日报》孵化第一代产品十分类似的故事。朱益清说,1997年时我们没有自己成熟的产品而不敢和人家谈钱,2000年我们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产品而因为怕失去有价值的客户而不好意思过多地要钱。但我们却在与客户合作中悟出了公司成熟的发展思路。
“2000年,一家国内著名报业集团的子报,需要更新新闻采编软硬件系统,而这家报纸的一位编辑负责人偏偏又是一个电脑发烧友,他不仅要求整个新闻采编出版流程实现全新的计算机流程控制,而且还把广告、发行以及相关的财务控制纳入其中,最后又与我们当时肩负技术项目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负责人、现在的市场总监王俊和技术总监汪章良一起,把当时国外流行的智能寻呼技术结合起来,共同研发了一套集新闻采编、行政、经营和管理于一身的交互式信息处理平台,这在当时的报业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后来由于这位负责人的调离而使已经完成的项目没有正式投入运营,但由此给我们以一系列重要启发。我们想,在it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新闻出版业任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都有可能代表这一领域未来的潮流性变化,新闻出版业通过差异化的技术革新打造自己差异化的工作流程,目的是要创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恰为我们走差异化技术研发路线提供了最好的参照。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与当时的新华社技术局合资组建了北京紫光新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着建立实现多元需求的新闻采编和信息管理数据库为核心,与相关的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紧密结合的技术方向发展,目的是择优跟踪国际最新技术潮流变化,为信息化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跨时空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于是,我们彻底摆脱了国内同行业过分强调以自有研发人员设计标准化产品实现规模销售的传统方式,而是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出发,在标准化研发流程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因为,经过多年在市场中的摔打,使我们越来越坚信这样一个道理:差异产生机会。”
旁白:朱益清和他的伙伴:公司副总朱晓宇、市场总监王俊、海外归来的技术总监汪章良等一批年轻人,每每一讲到创业,就会对清华抱有极大的感恩之情。虽然他们并不都出自清华校园,但是清华的精神使他们深深懂得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正道理。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他们灵魂深处的自强不息精神,使他们受到幸运之神和机遇之神的双重眷顾。今天,紫光新华公司和它的管理团队已经把自己带入了国内同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境地。而在广播领域,国内5家营业规模最大的电台中的4家是他们的忠实客户。这在当初也许是他们自己也没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