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殡葬工作实现另辟蹊径的人生价值

80酷酷网    80kuku.com

  

7年前,当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供不应求时,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的李军,却毅然选择了常人颇为忌讳的岗位--殡葬工作。7年后,李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坦言:当大家在一些传统热门行业前挤破头时,为什么不抛开传统观念,另辟蹊径,去寻找社会更需要的地方呢?只要你选定了目标,只要你有克服困难的坚韧毅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业的起点:勇气

    “当我的脚还未踏入殡仪馆大门时,心怦怦乱跳,一股莫名的恐惧感充满全身。进入殡仪馆,空气中充溢着令人窒息的Fu尔马林刺鼻的味道,来到化妆间,第一次亲眼看到那么多平躺着的遗体,吓得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匆忙逃离后,心里还泛着阵阵恶心。”这是李军与殡葬行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晚,他失眠了:“难道今后就一直与这种恐惧相伴吗?”大学四年,李军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并不为人所熟悉,临近毕业李军很迷茫。一天,学校通知他去上海市民政局参加面试,面试单位有儿童福利院、精神病康复院、老年福利院、殡葬服务中心等单位。由于大家对殡葬行业颇有偏见,招聘贴出后一直无人问津。“既然大家都不愿去殡葬服务中心,那里一定很缺乏人才,为何不去试试呢?”李军当时想。

    踏入殡葬行业,需要很大勇气,但也有很多收获!有一次,李军怀着紧张而恐惧的心情到殡仪馆去做调查,在化妆间,他看到一位殡葬老师傅正在给遗体化妆。看到老师傅自然的神情,从容的手势,李军不禁问:您不害怕吗?老师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如果他是你的亲人,你会害怕吗?这里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我们应该让逝者体面、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对一个人辛劳一生的肯定,也是对人性的关爱和尊重。“刹那间,我似乎感到殡葬工作对于逝者亲人是多么重要。我忽然觉得自己选择了一个重要的行业,一项高尚的职业。”

    事业的阶梯:毅力

    一年后机会终于来了。为了更好地推动殡葬改革,推进海葬事业的发展,1999年8月,殡葬中心决定成立海葬公司。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李军查阅了大量资料,就海葬的发展,作出了详细的书面规划交给领导。同时,毛遂自荐担任海葬公司经理。在殡葬公司人才紧缺、大学生凤毛麟角的情况下,刚毕业一年的李军幸运地成为了“海葬公司”的第一任经理,怀揣着十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工商登记、税务登记、银行开户、选办公地点、挑选员工……在李军的精心筹备下,公司终于开张了。

    公司成立不久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公司接到了第一个业务:一次性举办500人规模的集体海葬活动。在举行活动前的一个礼拜,李军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满脑子都是如何搞好这次海葬,让家属满意。也许是太想获得成功,李军策划了很多创新的海葬手法,如取消船舷两边的宣传横幅和黑球,改用蓝色的纱球;取消哀乐,用葬礼进行曲来代替;简化船上的告别仪式等等。然而这些创新的举措却没有得到家属们的认可,再加上同殡仪馆协调等很多问题,第一次业务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由于过度劳累,海葬结束后第二天李军就病倒了。躺在床上,他不停地问自己:“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难道如此承受不起挫折?”接下来,李军更加努力了,认真思考并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他开始加强与殡仪馆、船务公司、海洋局等相关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同时,结合家属的需求设计相关仪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有了相当大的起色,家属对海葬活动的组织越来越满意,每次结束后都会有人向他表示感谢。

    “殡葬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我也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李军说。

  事业的风帆:创新

    在创建海葬公司的过程中,李军逐渐发现活动的组织并不太规范,限制了海葬活动进一步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服务模式。为此,李军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学学习的管理学知识,结合实践,明确了海葬举行的程序,制订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规范。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海葬模式。海葬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海葬的骨灰数量以每年20%的比例增加。

    殡葬行业有一个特点,很多操作都是实践经验,文字方面的规范很少。这使职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殡仪馆的火化部门发生了几宗操作事故。于是,李军利用自己在大学和工作后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同事一道咨询相关专家,共同撰写了关于火化炉的操作、保养等方面的规范。这是全国殡葬行业第一部有关火化炉完整的管理规范。由于工作上的突出表现,李军终于逐渐被大家所认同。

    7年间,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一个普通职员,到海葬公司经理,到中心下属益善殡仪馆副馆长,再到现在中心质量管理部副经理。每一步,李军都走得很踏实。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