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投入巨资恢复古都风貌
“北京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单体作品。”国外的规划专家如此表示,而如何保护北京这座古都的风貌则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北京市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古都风貌保护和旧城改造相互协调的新路,专家称,北京的做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值得向全国推广。
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一座文物众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紫禁城、天坛和万里长城这些标志性建筑,北京拥有无数优美的皇家园林、王府宅第、庄严肃穆的宗教建筑和中国水墨画般的胡同四合院。目前北京市有包括6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
新世纪伊始,北京市先后制定了“3.3亿文物保护计划”(2000-2002年)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2003-2007年)。2003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投入资金6亿元。保护工程调动了各方面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带动社会配套资金近50亿元。近几年,中央财政也相继投入数亿元对故宫、恭王府等重点文物进行了维修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仅2000年一年的文保投入资金就是过去100年总和。空前的资金投入,让北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旧时盛景。
“全国109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最难的是保护古都风貌和旧房修缮的问题。”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一语道破。但他同时表示,在这个方面北京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近年来,北京市在旧城内陆续划出33片保护区,对胡同四合院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在保证外观与整体风貌一致的前提下,四合院建筑内部可以做相应的提升改造。
多年来,北京一直在探索。终于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即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更新,逐步对旧城内房屋院落、街巷及区域进行保护、整治,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保护旧城古都风貌。在2005年,北京市出台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旧城要整体进行保护。从去年下半年,北京市集中力量对旧城内历史风貌保护区一批重点院落、街巷、区域进行保护、整治。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修缮、改善、疏散”,并将“解危先行、修缮为主、完善市政、适当疏散”作为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