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灵感激发的创业
刘志平说当初干擦鞋这行是一个偶然的事情触发了灵感。2002年7月的一天,他坐在广州路边的一个擦鞋摊擦鞋,当时天很热,又有风,灰尘满地。突然城管来了,擦鞋人抱起箱子就跑,鞋子被扔在了一边,刘志平只好光着脚把鞋子捡回来。他当时就有个想法,鞋是每个人都要擦的,为什么不舒服一点呢?他萌生了开一间擦鞋店的念头。
他观察到,在广州登峰宾馆附近有29个修鞋档,每个修鞋档每天都有80到150元不等的生意,按平均一天100块钱算,29个档就是2900多块钱,而广州像这样的城中村就有149个,一年差不多有一个亿的资金就这样悄悄地消费掉了,而且还有很多白领的鞋子是不会拿到路边去修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刘志平决定把他门店的顾客,定位为都市白领。
2002年9月24日,刘志平从朋友那里借了2万块钱,在广州市的惠州大厦四楼开了他的第一家擦鞋店;同年11月2日,他在登峰宾馆附近发展了第一家连锁店。
开业之后,刘志平口袋里就只剩下130块钱了。他为了提高市场认知度,先做免费擦鞋,并推出贵宾卡。
2003年下半年,刘志平的连锁店一下子增加了十家,但管理问题却又接踵而来。有些加盟店老板的素质较低,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格格不入,工作人员大量流失。去年年底,刘志平已意识到,企业已经走不动了。
好拍档相助实现质的飞跃
2004年年初,一位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的港商周培忠找到了刘志平。经过一轮商谈,双方一拍即合。周培忠给刘志平的“志惠”公司注资了500万元,与刘志平各持50%的公司股份。新拍档的到来,给刘志平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及全新的思路,志惠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
以前刘志平的目标是“两年满广州,五年半中国”,现在他们的目标是“两年满广州,五年全中国”,还要“美鞋产业化、美鞋全球化”。
最早的时候员工是300元一个月底薪加上提成,现在员工直接工资就是900元/月,店长是1200元/月,提成再与业绩挂钩。“我们希望,我们的店长能达到2000来块钱一个月,员工月薪在1300~1800元之间。这样,员工才会珍惜这份工作。服务好了,顾客才会有认同感。”
三大品牌布网
到现在为止,刘志平已经做了三个品牌,“非靓”的定位是街铺;“鞋爵士”走高档的百货商场、酒店、写字楼路线;“手作坊”在地铁里。三个品牌的定位完全不同,以三个品牌共同打造“志惠”的美鞋产业。
刘志平说,“非靓”宣扬的是一种文化,鞋是人的第二张脸,所以它的特色是手擦鞋,用赤手在鞋上抚摸,给鞋做美容。“鞋爵士”在英国是品牌鞋售后服务的名牌,它将会先入驻广州客村的广百商店,接着就会开到天河中信广场里去。“手作坊”的定位则是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让顾客有一个停步、歇息的地方,所以它装修风格简洁,鞋子在那里几下就搞定。
从几个人到现在的200多人,从一个店到现在的30多家店。如今,刘志平的美鞋业已经朝着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他们店里用的所有与鞋相关的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鞋的护理品分为旅行装、店装、家庭装等几种,旅行装里就有一副手套、清洁膏、白棕黑三色的鞋油。而鞋材就有26类,光鞋后跟都有6种。
把美鞋上升为文化
刘志平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擦鞋的技术,而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他告诉笔者,他们的员工有一个价值观,就是“以服务为基点,以认可为终点”,员工的服务是来自顾客的认可、社会的认可,所以他们的企业才会发展到今天。
对于未来,刘志平很自信:广州有1000多万人口,每个人有两三双鞋,那就有4000多万双鞋要做售后服务,假设每个人一年到我们这儿来消费两块钱,就有8000万一年,消费20元钱那就有八个亿,市场非常庞大,关键就看谁能够熬到那么长的时间,而我们现在是盈利的。
今年6月29日,他们请来了中国环保第一人、行为艺术家舒勇,做了一个行为艺术展,叫“足迹”—————赤裸裸的脚印在满天的雪花里,以回顾他们所走过的历程。而他们的足迹还在往前延伸……
刘志平说,“传统行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不会被淘汰,无论社会怎么演变,只要我们的观念能跟上社会,我们就会带着传统的行业不断地求新、求变、求异去迎合市场。”
用全新的观念,去做传统的行业,也许你马上就能找到创业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