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1980年12月,在福建某野战军部队服役,艰辛磨练;
1981年1月―1996年9月,退伍回乡,在村办企业干过司炉工、驾驶员,历任厂办公室主任、副厂长、副总经理、技改办主任、厂长等职,职务起伏,工作奋力;
1996年10月至今,任科华集团董事长、总裁。创业10年间集团15家成员企业分布浙江、江西、重庆、四川等地,水泥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吨,拥有资产12亿元,年销售收入15亿元。
所获荣誉:中共金华市第五次党代表,江西鹰潭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浙江兰溪市政协委员,全国乡镇企业家,浙江省乡镇企业创业功臣,浙江省民营企业杰出厂长,浙江省金华市劳动模范,2006年全国浙商大会“省外优秀浙商创新奖”获得者。
同时兼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浙江企业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水泥协会副会长、浙商理事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私(民)营企业协会理事、浙江省水泥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工商联(总商会)常委。
学习情况:浙江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在职学习,获工商经济管理(mba)硕士。2003年参加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组织的赴日研修班学习。
初春夜里,朴实的故事
袅袅轻烟,从火红的烟头上,释放成一圈一圈,飘散于空。
科华集团正迈入“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跳跃式稳健发展阶段。董事长、总裁赵宝忠每天工作日程排的满满的,不辞辛劳奔波于浙、渝、赣三地。集团总部迁移重庆主城区南坪新址办公;万州科华二期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筹建;“科华”商贸、投资、新型建材、塑业包装等多元化产业步入正常运行轨道……最近数月每天工作都在十二个小时以上。此刻已是深夜,又欣然接受本刊专访,略显疲倦的他,又抽出一支香烟,点上。
这是2007年3月16日晚,一个春雨密密、乍暖还寒的春夜,重庆南坪区南兴路64号万凯新都17楼科华集团总部新办公室里,赵宝忠坐在记者对面。
10年,弹指一挥间。从昔日浙江兰溪一个400万元起步的水泥厂,发展到今天水泥生产企业横跨东部、中部、西部,水泥总产量8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与跨国水泥巨头、国内大型水泥集团抗衡竞争,且集水泥生产、商贸投资、新型建材、包装实业、酒店经营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科华”创造了又一个奇迹,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创下更大的奇迹!
然而,面对辉煌,面对奇迹,赵宝忠依然平静如水。这位在水泥行业拼搏近二十八年,带领“科华”历经十年艰辛征途,并扬帆起航拉开“科华”第三次创业新高峰序幕的“领头雁”,没有一句高调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勤奋做事、努力学习”的朴实故事:
“大山的童年培养了意志,当兵的生活锻炼了毅力,工作的起伏铸就了坚强,十年的创业实现了梦想。
2006年12月26日,在科华创业10周年纪念册上,赵宝忠写下意味深长的一段话。
走出大山,意志和毅力
六十年代末,儿时的赵宝忠目睹家乡的落后面貌和乡亲们的艰辛生活,不屈服命运安排的他,心底渐渐凝结一个强烈的信念:“我一定要走出贫瘠大山,为家乡争光,给父老乡亲带回希望!”
坚定信念转化为坚强的意志。他勤奋读书,从村小一路“过关斩将”读到了区里高中,而此时能拿到高中文凭的,这个700多人的村仅有几人。
高中毕业后,赵宝忠渴望通过大学的跳板走出大山,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命运并不眷顾拼命读书的农村娃。那时,读大学靠“推荐”,不可能有“关系后门”可走的他,尽管品学皆优,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愿望,瞬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回到家乡的穷山沟,在凭力气大干加苦干的岁月里,他做过烧石灰的挑柴工,特种水泥厂的晒石工,酱油厂的搬运工,炸药洞库的挖土工,而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
1978年2月,幸运的光环终于光顾,赵宝忠应征入伍来到福建某野战部队,条件虽然艰苦,但总算可以走出大山了!
意志转化成毅力。他欣喜若狂吸收所有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军营方块里清贫的生活,近似残酷的军事训练,很多人都难以承受,但在他眼里不值一提,还起早贪黑给自己加班“开小灶”,把部队里的“十八般武艺”摸了个透,成为全师尖子班的佼佼者。
“1980年3月,我们师挑选三人到军校学习,我是唯一一个当兵的,被选派到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习深造,因为我带的班从全连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从当新兵起就被团里列为干部培养苗子!”说到这段经历,赵宝忠颇感自豪。“到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我真是大开了眼界,办企业或经商,可以使一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又是赵宝忠广州之行的另一种全新的感受。
从广州回到部队,他立即升任代理排长,如转干后就是部队的正式军官了,这在家乡可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然而,家里的一封来信却让赵宝忠陷入了沉思:村里利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办起了水泥厂,急需管理型的人才。是留在部队“提干”,过前途舒坦的生活,还是退伍回乡拼搏,去实现改变贫穷的儿时心愿?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深思熟虑,赵宝忠选择了后者。
起伏16年,“不安分”的坚强
1980年12月,经过向部队首长多次申请和再三要求,赵宝忠退伍回到家乡,之后就进入村办企业――兰溪西山寺水泥厂。
然而人生,总是需要和命运较量……
满怀“为家乡奉献,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激情和雄心大志的他,到了工厂后,却当了拉料工、烧窑工、车队驾驶员,厂里各种岗位他几乎都干齐了。
面对命运如此的安排,在部队大熔炉锻炼过的赵宝忠考虑问题周到全面:怨天尤人没有用,只要尽心尽责做好每一件事,铁棒也能磨成针!
赵宝忠这名小伙子,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厂里的职工、村里的百姓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几年之后,他被调任车队长,1985年当上厂办主任。1987年,29岁的他被厂里职工民主选举为生产责任制承包厂长,几经周折又去当过个体车队长,开大货车。1990年,能力突出、踏实肯干的他经领导再三要求回厂,从办公室主任,后升为常务副厂长。1994年1月,他又被调到西山建材集团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持全面工作。
三个月后,干得好好的他却接到一纸莫名其妙的调令,要他到下属西华建材公司水泥厂担任技改办主任。对人为因素受到不公平对待,赵宝忠可以辩解,技改办主任在当时就是个“闲差”,他也完全可以“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日子。
可赵宝忠没有这么做,他选择的是“决不放弃,为改变家乡做好每件事!”通过全身心投入努力工作,自己画图纸,深入车间工地,使技改生产线建设不仅很快完成,而且成本节省,原投资预算1200万元,只用了800万元。
技改项目完成,年产10万吨的二期生产线投产,赵宝忠离开原工作岗位。谁知这家厂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又陷入了经营困境,厂里的中层干部闹情绪不上班、职工人心涣散。如何抓好企业管理,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当领头人,成为当务之急。
干部、职工的眼光聚焦到赵宝忠这位能人身上。1995年9月,他又担起了厂长的重任,带领干部员工团结凝聚,当年就实现利税600万元。
1996年6月,西山建材集团某些有“红眼病”的领导嫉妒赵宝忠的能力,怕今后会出现儿子失去接班机会的危险,决定将集团下属二个水泥厂实行风险承包,赵宝忠是村干部不得承包,二个厂的干部员工坚决不同意,气氛一时激烈,乡党委政府决定赵宝忠可以承包。在干部员工推荐拥护下赵宝忠承租了该建材公司水泥厂。
……6年艰辛磨练,工作职位起起伏伏,赵宝忠从当年21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熬成了37岁沉着稳重的中年人。
对此,他从未说过一句埋怨别人的话,而是保持住了心中“不安分”的一种坚强:一定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家乡人走出大山,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紧跟时代,创自主根基
赵宝忠是一个争取主动,并善于分析经济走向大势的人。
1996年10月,政策机遇的砝码终于向这位“时不我待”的有心人倾斜。原西山建材集团改制。赵宝忠与几十名中层干部、职工自筹资金400万元,创办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商标为“科华”,建设当时需要投资3200万元的两条机立窑生产线。投产第一年,年产水泥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利税1000多万元。
“第一桶金”掘得异常顺利。可此时的赵宝忠并没有停下脚步、面对水泥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风云变幻的形势,他提出应变新思路:企业要具备市场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只有生产规模扩大了,经营成本才会降下来,进而实现规模效益的目标。
大方向认定之后,速度决定一切。他不失时机采取新的经营策略:立足技改求发展,走产品经营专业化之路,做大自己的“主业拳头”使其打的更有力。
1998年7月10日,浙江金华科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赵宝忠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1月8日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1999年12月28日,浙江科华第三条生产线点火投产,采用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质量跟踪系统,技术性能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当时的水泥行业首屈一指。2001年12月8日,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开工建设,2002年9月1日点火投产。
起步虽晚,起点却高,并且“科华速度”令人吃惊。
事实证明,赵宝忠和他的创业伙伴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敏锐把握“政策是黄金”的深刻内涵,先发头筹,抢占了商机。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主动权。明智之举,使他终于有一个能自主的事业根基,去追寻“带领家乡人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儿时梦想!
跳出浙江,做大并做强
水泥行业的竞争,是市场和资源的竞争。赵宝忠深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商场如战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只等待和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是要有更广阔的胸怀,站得更高的视野,主动出击,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有准备之仗。
1999年8月,赵宝忠酝酿起做大“科华”的大动作。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论证之后,他决定“跳出浙江”:浙江第一家跨省投资创办“江西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年产水泥40万吨,2003年又扩建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一跃成为江西鹰潭地区主要骨干企业。
在“跳出浙江”的同时,赵宝忠又时时寻找发展壮大的机遇,脑子里思考的总是“如何做强科华”。为此,他采取多种形式扩张。1999年10月,收购兼并破产企业“国营兰溪市第二水泥厂”,重组为“兰鹰水泥厂”,后租赁“水电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种水泥厂”和“江西上饶地区旋窑水泥厂”。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还为当地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主动仗,一次又一次迈上了新台阶。人们对赵宝忠和他领导的科华集团由衷赞叹。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欣然给赵宝忠题赠四个大字:勇于开拓!
到重庆去,挺进大西部
2003年5月,“非典”开始肆虐中国,恐慌气氛使人心惶惶,许多老板都躲避家中,闭门不出。
然而此时,赵宝忠却从千里之外,赶到山城重庆,跨进重庆市经委建材处的大门:“听说重庆綦江工业园区有个水泥项目,我是特地来了解情况的,请市经委建材处领导介绍推荐水泥的投资区市县!”
看到这位为事业“不顾一切、一身胆气”的浙江人,重庆市政府官员十分敬佩,立即热情接待,并专门介绍重庆水泥现状和推荐投资水泥项目情况。
观摩地图、了解现状、实地查看、研究布点、分析趋势、考虑成本……在“非典”的恐慌气氛中,赵宝忠着实忙了好一阵子。心中有底之后,他组织集团董事会全体董事、股东到重庆考察。耳闻不如一见,大家对赵宝忠的西部投资新举措一致认同。
2003年7月25日,在重庆渝洽会和三峡旅游节“一会一节”上,赵宝忠代表科华集团签下了浓墨重彩的投资合同:投资13亿,在重庆的綦江和万州各建年产3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
历史充分证明赵宝忠和科华集团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当时在浙江本土,水泥业一片红火,众多新型干法项目纷纷上马。但浙江水泥的产量是1.2亿吨左右,消费需求量却只8000万吨,市场已趋饱和,而且还有多家企业想做老大,竞争非常激烈,。2003年浙江水泥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也是将要进入低谷的时候,“科华”独辟蹊径,敏锐看到国家西部大开发对重庆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决定挺进西部,投资重庆,实施战略转移。当时领先一步,之后就可能领先多年。”
果然,2003年之后,浙江那些新上马的水泥项目,在低价无序竞争的漩涡中痛苦挣扎,而“科华”在重庆的投资项目,却沐浴着重庆基本建设驶入快车道的春光,优质的科华水泥在重庆綦江、万州及周边县市一路畅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应,既为科华稳健发展注入了活力,又为重庆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一份浙江人的贡献”。
“科华”一年建成两个厂,创造了“科华速度”的奇迹。之前几十年里,重庆綦江建设大型水泥企业提了多次,却一直没有实施。重庆万州更是没有一个大型的回转窑水泥厂,“科华”的投资既加快了当地水泥结构调整的步伐,又弥补了库区产业空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百姓就业,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科华的诚意更是令重庆綦江、万州的“父母官”和普通百姓深为感动。在各级机关部门的支持下,万州科华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还享受到国家财政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货款贴息的优惠政策。
而赵宝忠和科华人对重庆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热情支持,更是时时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綦江、万州科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筹建时期,正值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对钢材、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进行清理整顿,为确保科华水泥生产线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重庆市办公厅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市区县领导、市发改委、建行重庆分行专题向国家发改委和总行汇报,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及时解决项目配套资金。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重庆綦江科华、万州科华生产线正式投产之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綦江县、万州区各级领导都率领有关部门的同志亲临生产现场视察调研,听取生产经营情况汇报,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万州区政府还主动当起“红娘”,搭起“戏台”,组织召开万州科华产品推介暨招商洽谈会,让科华唱“大戏”,使更多企业和用户了解科华企业和科华产品,构建合作双赢的平台。
心心相印,共谋发展;一场一景,情真意切。领导的关怀,部门的支持,给赵宝忠和全体科华人增添无穷的动力。去年12月26日,科华集团积极兑现承诺,开工建设万州科华二期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以实际行动回报重庆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重庆人民对“科华”的支持和厚爱。
“我们看好国家的西部大开发,重庆的大发展,我们要在西部打造水泥航母,做大、做强科华!”赵宝忠信心百倍如是说。
“创新大奖”,“青山绿水”的责任
2006年6月3日,全球瞩目的 “2006浙商大会”首次发布浙商创新和社会责任奖榜单。该奖项评选历时三个月,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数百名浙商参评。经过激烈角逐,11名浙商荣获“省外浙商创新奖”,水泥界只有赵宝忠一人喜捧奖杯,是科华集团和每一个科华人的骄傲。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赵宝忠在集团有关会议上提出“创新既是科华的发展之本,又是企业家肩负的社会责任!”情真意切,指明方向,“科华”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使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感、当今企业家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就水泥行业而言,环境保护就是社会感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做水泥要赚钱,也要更多的青山绿水,通过创新,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科学发展观,共创和谐美好新家园!”在赵宝忠这种强烈情感熏陶下,科华集团在各地的成员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当地冶炼厂、发电厂等企业的废弃资源进行高比率再利用,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
在“节约”的同时,赵宝忠又“大方得不惜血本”,投入巨资买“环保”。对生产线每个扬尘点都配置国际、国内领先的除尘设备,建立专职环保队伍,加强员工环保知识教育培训。注重环保设施维护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家方圆标志认证中心严格审核,集团下属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
现代化、园林式的工厂在东部、中部、西部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映村下,大工业的恢宏气势和绿树红花相映成画,四周绿草如茵,清新雅致,构成一道独特亮丽风景线。重庆綦江、万州公司的周边群众以前看惯小水泥厂烟尘朦胧的场景,也曾经对“科华”投资建厂之后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颇为担忧,当看到“科华”整洁的厂区环境,高效的环保管理、先进的自动化设施等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时,他们的误解消除了,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连声赞叹意想不到。
“企业要饮水思源,尽自己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赵宝忠对各地科华水泥企业的经营者们常常这样提醒。
不断“充电”,赶时代脚步
赵宝忠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写下这样一段话――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市场竞争日趋严峻,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企业决策者要不断“充电”,认认真真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当好“舵手”。
人生打拼将近三十年,他对个人得失从不计较,惟独难忘曾经的遗憾:在特殊的年代,错失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段。
也许是为了弥补这段曾经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实践水平和能力。赵宝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报名就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又攻读浙江大学工商经济管理研究生,同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部课程的严格考试,再就读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经济管理专业,又取得硕士学位。
“如今有些老总功成名就之后,就通过十分轻松的方式取得很高的文凭,可我们董事长却不这样,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了学到新的知识、为了真正能管理好企业,他为之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努力!”科华的一名员工,十分敬佩地这样告诉记者。
是啊,创业十年,除了工作,赵宝忠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充电”上,没有其他爱好,甚至连牌也不打。
他爱看书,而且时常看研究企业失败案例的书,因为他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深刻含义,善于总结教训,防微杜渐,增强危机感。他也经常参加企业家培训和高峰论坛,甘当小学生,认认真真听好每一节课,反反复复听每一段讲课录音,仔仔细细做每一篇课外作业……
赵宝忠把自己弄得每天都十分辛苦,承受责任、压力许多,但记者看他还是乐此不倦,便问起如何会这样?他这样回答说:“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做企业,认认真真把“科华”发展的每一件事做好,做实。因为有几千名员工、股东看着我,科华今后稳健发展还需要我掌舵,我只有慎之又慎、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把学习当作人生最大乐趣,争当智慧型的企业家!”
科华集团,在赵宝忠以身作则的感染下,也一直向“学习型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方向努力。许多中层骨干甚至普通员工,都自觉报名参加各种在职学习。集团的高级管理层,更是不敢放松,抽出时间参加“emba”函授学习,其中有两人还到中央党校进修过,赵宝忠还亲自与发改委联系,将各公司主要领导安排选送到国外研修学习。
人本管理 创和谐家园
为营造团队协作、拼搏奋进、心情舒畅、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赵宝忠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人本主义”内涵,把员工当作是自己兄弟姐妹,诚恳相待,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相信人,用自己的诚心,公心凝聚起员工爱岗敬业之心。
他更爱才、重才、惜才、聚才、用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科华”面向全国招聘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大胆任用,同时从员工中选用一批有才能的人,提拔到中层和公司领导岗位,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赵宝忠个人的人格魅力,科华集团整体的学习氛围,深深吸引每个科华人,他们都想着如何把“科华”这个融洽的大家庭发展得更好,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在集团开展的“双增双节”活动中,有一名员工建议水泥包装袋由纸袋改为塑料复合袋,仅这一项技术革新,一年就为企业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而正是赵宝忠个人的“人性化管理”和平易近人,稳重朴实的人格魅力,营造出“科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科华文化产生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创业乐章,唱得更响亮
2007年1月9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对科华集团等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来说,这个日子将载入企业发展史册。这天,期盼已久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公布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集团)名单,“科华”不负众望,成功入选。这是“科华”向西部战略转移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是科华集团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它将大力提升“科华”在重庆市及至全国的行业形象,进一步体现科华集团在重庆的行业龙头地位和市场竞争兼容优势,表明了国家和市场对科华集团成绩和工作的肯定。此次政策的推出,必将会为科华集团未来十年第三次创业实现新的目标,带来一次新的机遇 ,加入国家队,更使“科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赵宝忠和科华人秉承“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又在描绘重庆创业的宏伟蓝图:成立“重庆科华控股集团”,实施项目扩建、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战略举措,到2012年,主导产业水泥产量达到1000万吨;加快商贸、投资、信用担保、新型建材、塑业包装等产业链的发展步伐,力争实现拥有资产20亿的目标,用激情和智慧铸造新的辉煌!
东风起兮扬劲帆,与时俱进济沧海。赵宝忠用辛勤汗水、用满腔热血、用敏捷智慧,带领科华人抓住了机遇,创造了奇迹,赢得了发展,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创业乐章。
市场竞争风起潮涌、瞬息万变,我们坚信,赵宝忠和他的“科华”一定能“创新不断”,以自己的变化领先市场变化――从而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也衷心祝愿赵宝忠和他的“科华”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己任,继续写大手笔、图大发展,让不平凡的创业乐章唱得更加响亮、唱得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