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数因单位体制改革而下岗的人一样,刚失去工作时,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于志远也是沮丧到了极点。可他没有坐等低保,而是在49岁那年走上了创业之路――养奶牛。现在,他有奶牛86头,是石河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专业户,同时他还吸纳了两对失业夫妻跟他一起奋斗。现在他的年收入高达20万元。
5月1日,记者来到老于的奶牛场。“从2002年到现在,我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包括春节在内。”老于告诉记者。现在,老于和他的爱人就住在牛舍旁的小房里,寒来暑往,日日如此。凌晨三点起来看牛,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牛要是生病或怀孕,老于夫妻更是一宿一宿都睡不着觉,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牛,时间长了,牛对老于也产生了感情。老于说,如果奶牛到了“退役”的年龄不得不被卖出去时,他也会难过得几天都不愿说话。
老于本是金州区先进街道响泉社区的一名居民,下岗失业前,他在金州纺织厂福利处奶牛站工会工作。他本人因养奶牛曾8次当选为大连市劳动模范。2001年,金纺厂大批工人下岗了,老于也不例外。再学新技术是不行了,在奶牛场干了大半辈子的他,除了会养牛,还真没其他谋生手段。
那时,老于一家仅靠他爱人400多元钱的退休金生活。全家人开家庭会议时,一致同意老于的想法,再创业当一名老牛倌。老于拿着刚凑够的11万元,就携妻带子到三十里堡北乐繁育中心租了块地,买了12头良种奶牛。农村条件不好,房屋潮,蚊叮虫咬,再加上水土不服,刚去不久一家人都病倒了,新买的奶牛习性又摸不准,不但人病倒了,牛也跟着病倒了。
一番折腾,老于明白了个道理,想养好牛就要靠科学。他买来书籍,经过悉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套科学养牛的办法。从此以后,他养的牛不爱生病,产奶量还高,在当地小有名气。2002年8月,由于规模扩大,老于先是加入了北乐奶牛基地,然后又去了石河镇五十里村338号养牛基地,并通过这个基地,间接跟蒙牛奶源基地签订了10年合同。目前,奶牛场的奶牛已从12头发展到86头,是石河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专业户。他还吸纳了两对下岗失业的夫妻跟他一起养牛,解决了他们的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