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有清西陵、狼牙山、紫荆关,古为易州、上谷之地,战国为燕下都。
荆轲于此唱易水歌,别燕刺秦,其友高渐离亦以筑击秦始皇,而豫让刺赵襄子于襄国(今邢台)。此三者,虽皆未竟而身死,却奠定了燕赵之地慷慨悲歌之风。
一、易州战略评价
易州控据西山(指易县西边太行山),指顾燕(今北京周边)、代(今蔚县一带)。
东下则岐沟(即岐沟关,在今涿州)、督亢(战国燕的膏腴之地,荆轲持督亢图刺秦王)不可为固。
西出则飞狐(太行八陉之一,即飞狐陉)、雁门(指雁门关,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不足为险也。
是故燕、代有事,易州常为必争之地。
于忠肃公(指明代于谦)曰:险有轻重,守亦有缓急。
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噤喉。论者常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什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什之七
(铁木真攻金中都(今北京),居庸关久战不下,绕道攻入紫荆关,然后内外夹击居庸关,遂据之)。
正如秦人守函谷,而不知武关不固,咸阳遂倾。(指刘邦走武关而灭秦,定关中)
蜀人守剑阁,而不知阴平已逾,成都先丧也。(指魏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刘禅遂降,蜀汉亡)
欲保京师,则紫荆不可不防;欲防紫荆,则易州不可不守。
二、易州(易县)历史沿革及文化
易县之地,春秋战国时为燕地(燕下都)。秦属上谷郡。两汉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北魏亦属范阳郡。
- 1、隋
隋初曰昌黎郡,不久改为易州(易州得名之始)。隋炀帝初年(604年),改称上谷郡。
上谷郡(开皇元年(581年)置易州),治易,统县六:
易(旧有故安县)、涞水(旧称遒县)、遒(旧范阳居此,俗号小范阳。开皇初年581年改为遒)、遂城(旧称武遂)、永乐(旧称北平)、飞狐(后周置,旧称广昌)
- 2、唐
唐复称易州(开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阳军于城内),天宝初(742年),改称上谷郡。乾元初(758年),复称易州。
易州(上谷郡),上。治易,领县六:
易(上),容城(上),遂城(上),涞水(上),满城,(中,本永乐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
五回。(中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易置)
易州刺史卢晖上奏分易县置城于五回山下,故名为五回县。二十四年(736年),迁于五公城。卢晖又奏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之后二县废。
- 3、辽
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年),没于契丹(孙方简以易州叛,归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为周世宗郭荣收复,仍曰易州。
辽统和七年(989年),攻克之,升高阳军。
易州,高阳军,上,刺史州。 治易,辖县三:易、涞水、容城县。
- 4、金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收复易州。不久没于金,仍称易州,属中都路。
易州,下,刺史。辖县二:易(有易水)、涞水(有 涞水)
- 5、元
元初属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286年),改属保定路。
易州,中。领三县:易(中,倚郭)、涞水(下)、定兴(下,金代隶涿州,元来属)
- 6、明
明初,仍曰易州,以易县省入易州,领县一:
涞水(东有涞水,也称拒马河,源出山西代郡,下流与易水合流。北有乾河口、西北有黄儿庄二巡检司。)
- 7、清
清仍为易州。
易州直隶州:繁,难。隶属于清河道。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直隶州。
易州,口十八,飞狐口最险。镇二:乌龙沟、紫荆关。康熙中,移副将真定,改置参将,辖白石口、广昌营、浮图峪、乌龙沟、凝静菴五营。
领县二:
涞水(冲,繁)。黄庄镇巡司。有在城、石亭二驿
广昌(简)。雍正十一年(1733年)自山西大同来隶。浮图峪古银防路,最险;插箭岭口、白石口、胡核岭口、黄土岭口,又黑石岭镇,古飞狐口。
三、易州城
易州之地,本汉之故安县,属涿郡。汉文帝刘恒封申屠嘉为故安侯,即此地。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袁谭(袁绍长子)大败袁尚(袁绍三子)于中山(今定州),袁尚败走故安,依袁熙(袁绍次子)。
《城邑考》:易州城,辽金时故址。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城墙尚完固。隆庆二年(1568年),增修。有二门,城墙周长九里有余。
谢谢观看,喜欢的朋友请帮忙,转发,评论!(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斌哥谈历史,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