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未来就业需1200万职业经理人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朱幼平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信息总监 副研究员


一、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需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有专家说,在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大背景下,什么都过剩,唯一缺少的就是“饭碗”。据统计,2001年,中国劳动就业人数已达到7.3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亿人,农村就业人员4.9亿人。关于就业形势的紧张程度,按照口径不同,以下几组数据值得关注:


1、“九五”期间(1996年至2000年),中国每年新就业800多万人。


2、2001年劳动人事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计算下来的城镇失业人数为864万;


3、如果按照有些专家的估计,实际失业率为7%,失业人数就是1700万,如果加上工作不饱满的所谓隐性失业,按10%计算,失业人数为2400万。


4、受入世及城市化、现代化等因素影响,有的专家估计农村需要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约1.5亿,全国需要解决的就业人数将达1.7亿。按照这个口径计算的“失业率”是19%。


目前最急迫的是如何解决1700万人的“饭碗”问题,以及还需要考虑从农业人口中转移出来的1.5亿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不可回避)的安置问题。


众所周知,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这就要求我国的GDP增长率不能太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徘徊在七上八下的水平,我们认为这个速度还是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经济仍然有产品过剩(据国家经贸委调查,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品种,供过于求的占86%以上)和通货紧缩的阻扰。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克服产品过剩和通货紧缩影响,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应该在10%水平较正常。


如果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实际GDP增长率为8%,就业增长率就是1.04%;实际GDP达到10%,就业增长率就是1.3%。未来二十年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如下表。



未来二十年就业人口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单位:亿)


年份 劳动年龄人口 GDP8%下已就业人口 GDP10%下已就业人口 GDP8%下需仍解决的就业人口 GDP10%下需仍解决的就业人口
2001 7.47 5.77 5.77 1.7 1.7
2010 9 8.00 8.20 0.98 0.80
2020 9.4 8.88 9.33 0.50 0.07


注: (1)2010年、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为预测数;(2)2001劳动年龄人口=实际就业人口(7.3亿)+城镇实际失业人口(0.17亿),仍需要解决的就业人口(含农村剩余劳动人口1.5亿)为1.7亿。



从表中的粗略计算中我们知道:


1、2010年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如果包括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在8%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有近1亿的就业缺口,在10%增长率条件下需要解决的就业仍然有8000万人。


2、到2020年,我国完成工业化,初步实现现代化。如果GDP保持8%水平,我们仍然将面对5000万人的就业压力,但如果GDP保持10%水平,则只需要解决700万人的就业,二元经济问题可以说基本得到解决。


3、从2001年有效就业5.77亿人计算,到2020年实现9.33亿就业,二十年我国需要解决新增就业3.63亿。



二、高素质经理人是支撑未来经济高速增长最稀缺的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定的失业率,既可作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蓄水池”,就象保持一定的库存一样,又可以激励在岗人员积极工作,使社会充满活力。一般发达国家所谓的“充分就业”也是指存在一定失业率的就业。美国的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为4%或5%;西欧是3%或4%;北欧是2%或3%。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充分就业率”也不同。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以4%的失业率来定义充分就业;70年代上升到5%;80年代增至6%或6.5%。


扩大就业需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这基本上是理论界公认的结论。


从统计数据看情况也是这样。“九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减少了2000万人,所以不能依靠国有企业解决失业问题。而全国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从1996年的7400多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2亿多人,5年共增加了4300多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共增加近3000万人,约占城镇就业人员增加总数的3/4。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68%从事私营个体经济。


另外,“九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则上升了2.7个百分点。1995年到2000年5年内,我国第三产业净增3500多万就业人员,占全部新增就业的87%。


当然,解决就业难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而保持未来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出路也需要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入手。这两个相关的大问题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呢?我们认为,除了政府推动外,关键因素是需要创造一大批高水平的企业经理人。


从理论看,劳动力供给、资本形成、科技进步以及体制释放等是维持长期经济高增长的决定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富裕,但真正高素质、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人才却是稀缺的,最稀缺的我们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设想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企业领导人,可以通过他们创办的企业消化就业人口,也可以通过他们成功的商业运作带动技术革新,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创造性经营劳动消化资金,完成资本积累和扩大,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实践,积累经验,推动我们的经济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经理人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是何等关键。


况且,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格局看,我国已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产品过剩和通货紧缩不会在短期内克服,这意味着经营的暴利时代也已经过去,我国将长期进入“微利”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敢于挑头的经理人就尤其难能可贵。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体制,创造培养高素质职业经理人的社会环境


根据木桶原理,决定木桶乘水量的是那根最短的木板,培养上千万“老板”的工作就成为未来最重要工作之一。


从人力资本理论看,经理人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如同演员需要天赋、科学家需要高“智商”等一样,做经理人也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财商”。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现代化要求,高水平的经理人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还需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顽强打拼的坚强意志,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与管理才能。所以,高水平的经理人不一定是有钱人,也不一定懂技术,但他懂经营,懂管理,他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驾御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并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当经理人。


目前我国经理人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由上级指派;另一种是非公有制企业的经理人,基本上是由出资人兼做经理人。这样自然形成经理人的体制一方面不能满足我国对经理人的大量需求,同时这种自然体制有可能阻碍大批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比如,由上级指派的经理人,一方面,由于“论资排辈”的关系,许多人很晚才走上前台,另一方面,存在上级指派错误风险或者埋没大量真正的人才。再比如,由出资人形成的经理人,可能因为扑捉到一个商业机会而有发了财,但这些发了财的出资人压根就不会经营。当然,这里还没有考虑那些纯粹因为胆子大靠钻政策与法律空子发财的那些人。


我国人不缺,但高水平的经理人很稀缺。主要原因是经理人没有职业化,或者说没有一个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经理人的机制。为了造就一大批优秀经理人,解决中国沉重的就业负担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理人的职业化就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1、建立职业经理人登记管理制度,塑造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


当前,我国对劳动力的管理已逐步实行资格管理体制。经理人也需要纳入资格管理的轨道。就是说,你要当经理,必须有上岗证。这里没有区分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原因是无论是那种企业,其所有制虽然不同,但对于企业经营而言是一样的,都需要以经营利润为目标,都需要在相同的法律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企业的盛衰都是社会发展盛衰的组成部分。即使你是私营企业,你的经理也需要持证上岗。虽然你是为自己谋利益,但你也无权胡乱经营,从而浪费资源。


职业经理人的登记管理制度是经理人有经营企业资格的“准入”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考察企业经理人对于企业管理和市场一般知识的掌握情况;


(2)、对企业经理人从业业绩的区别考察,比如,对于未有任何经营管理资历的新手进行试用;对于有一定资历而且有优良业绩的人按不同成绩授予有差别的职称;对于经营业绩较差或有不良记录的人取消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


由于有了职业经理人的“准入”制度,就需要有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如同劳动力市场一样,需要发育和建立规范的人才交流机制。但职业经理人不是普通的劳动者,是企业家精神的承载者。所以,职业经理人市场一方面更需要国家指导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享受的是人力资本的薪筹,待遇应明显高于普通劳动者。


2、打造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体系。


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职业经理人的教育培训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教育,主要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知识面和企业管理理论,拿到诸如MBA一类的文凭;其次是企业管理实践,主要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实战经验,比如拿到经营业绩资质证明;再次是在职再教育,主要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比如拿到职业经理人职称。


3、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为了满足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政府可以考虑出资搞一些实验,有目的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为了节约成本,职业经理人的学校教育部分可由学校完成。政府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由政府出面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登记管理制度。对于已在企业任职的企业经理人进行登记考核,发放职业经理人职称。对于想当职业经理人的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发放实习职业经理人证书。


另外,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专门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基金,这些钱主要用于学校以外的职业经理人培训,以及为职业经理人创业出资。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的培训、管理、资助等,政府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


总之,通过经理人职业化的举措,对于现有经理人(存量)提高素质是一个促进,又可以造就一大批新的职业经理人(增量)。特别是从此我国有了一个有效的、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是机制而不是其他因素在为我们源源不断输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设想如果这样一批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由他们领头搞企业,则一招活,全盘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