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一:银行不再是永久不变的“金饭碗”
■变化二:中资银行并未放缓招聘脚步
■变化三:外资银行人才需求少而精
■变化四:跳槽外资并非想象中的机会多多
银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收入高、福利好,又有保障的“金饭碗”,就是IT、高科技异常火爆的今天,毕业直接分配或者工作后能调进银行,都会引来亲戚朋友的一阵艳羡。近日记者采访获悉,2002年各家银行的招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不过回头看看,您一定会发现如今的银行招聘已悄然发生几大变化,对于以后想从事银行工作的人来说,还真得留心,毕竟想找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未雨绸缪”显得非常重要。
■变化一:银行不再是永久不变的“金饭碗”
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进了银行就像进了“保险箱”,只要不出什么大错误,就能捧着“金饭碗”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不过记者发现,如今的银行越来越按市场规律实行商业运作,目前银行裁员,员工一年一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人事制度上的这两大特点也使银行不再是永久不变的“金饭碗”,想不花多少精力和努力就能“旱涝保收”,基本上已经不可能。
据了解,商业银行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上来制定网点和人员的数量,不再单纯追求网点多,机构大。就像从前网点遍布大江南北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都在收缩战线,纷纷撤并县以下和一些亏损网点。工行行长姜建清去年年底透露,工行截止到去年年底,已经从网点最多时的47000个撤并到28000个分支机构,撤掉的网点达到近两万个,而农行撤并网点1.7万个,建行、中行撤并的网点基本上也在万个左右。同时,细心的市民也会发现,银行分理处的牌子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支行的确立。仅北京建行就有50多个分理处摘牌,效益好的分理处升级为支行,不好的将解散。这种由以往的多级管理到扁平化管理中,人员的调整将是难免的。
机构减少或调整必然带来人事变动。仅以工行为例,从1998年开始的精简人员,到目前为止裁减的人数能达到十几万。虽然从地区来看,裁员的网点多是一些效益较低、网点过密的县级机构,但是“裁员”还是让不少员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工行北京分行的有关人士就曾经告诉记者,由于工行在北京的利润非常不错,对员工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减员的压力相对较小,但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职工还是通过提前退休等方式离开了工作岗位。这位人士说:“现在银行人事情况趋势已很明显,那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利润再好的银行也不会养一个闲人。”
银行柜台人员开始实行一年一聘制度,正逐渐成为京城不少银行的一个新趋势。据了解,京城目前近半数的银行柜台人员都是通过招聘确定,而单纯做柜面业务的进入“门槛”可能并不高,例如学历只需职高或者中专、大专毕业就行,但是随后的淘汰机制将比以前严得多。如果在工作中懒散、频频
出现错误,可能很快就会导致被解聘。当然,还有一个特点值得注意,人们进银行也希望看见一些年轻的面孔、有朝气的笑脸,这也决定了柜台人员多以年轻人为主,如果员工不能在长期工作中逐渐积累更多的经验,成长为客户经理等专业人才,那以后的合同能不能签,还真是个未知数。
■变化二:中资银行并未放缓招聘脚步
虽然各家银行裁员的消息让人听起来有些紧张,不过,各大银行也并没有放慢招聘的脚步,仍然有许多机会留给优秀的人才。记者从2002年各行的招聘情况来看,各家银行从对员工的招聘人数上看,都是相当多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招聘2003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35人,而经济效益相当不错的工行北京分行招聘2003年应届毕业生规模则达到400余人;建行、中行、农行总行今年的招聘数量也在四五十人左右。
“银行招进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是要用新鲜血液促进整个机体的更良好运转。”一位一直在四大银行负责招聘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处长、主任可能金融从业经验非常丰富,但是相当一部分学历并不高,英语更是知之甚少,这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今天,银行已有的人才模式显然有欠缺。因此,许多银行每年都大量引进年轻、懂金融知识又掌握流利英语的人才,这样对老同志是一种督促,新人则可以更快地掌握金融从业经验和技能。”工行行长姜建清也曾表示,今后银行员工将不再是单纯的业务操作员,而应该是“技术+智力”的组合人才,未来将会有一大批不熟悉计算机技术和具体业务的人员面临岗位危机。
正在异军突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才需求上更表现得如饥似渴。民生银行从去年九月起,与对外经贸大学联手开设了民生班。凡是大三学生、成绩在全校排名靠前,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学生均可自愿报名。据了解,目前这五十多名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金融专业课以后,已经开始在民生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分支机构实习。民生人力资源部刁处长在谈到这种用人方式时说:“这种对学生、学校、银行都有益的招聘方式,能让学生较早地确定自己的分配去向,踏踏实实地上好大四的每门课,并把别人找工作的时间拿出来掌握工作技能;对学校来说,也缓解了分配压力;民生银行则能提前挖到良好生源并及早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日后个人客户经理的工作。”
■变化三:外资银行人才需求少而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将逐渐对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将逐渐可以对广大国内居民进行人民币业务,那外资银行的人才需求量是否也会以几何倍数超常规增长呢?记者在对汇丰、花旗等多家银行的采访后发现,由于外资银行在繁华地段开设网点的成本相当高,外资银行在短期内开设大量网点并不现实,他们会把自己的业务集中在网上、电话银行等成本小但更具优势的领域。因此,外资银行短期内对国内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但对人才的要求相当高。
汇丰新闻发言人张丹丹告诉记者,每年汇丰至少要接到上万份的求职简历,也有近千人参加汇丰的各种面试,但是汇丰从1991年起,在内地人才培训计划中的名额一般每年只有十名。这十名应届毕业生是通过报名、笔试、第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等层层筛选,“过五关斩六将”般地选出来的。这些人才一旦选中,汇丰将按照非常重要的管理人才培养,将送新员工到香港或者伦敦培训三年,回来后从事前台客户经理等工作。据悉,目前汇丰在全国的九家分行里,一半以上的副行长都是从这十年中选拔出来,然后再经过专门培训后脱颖而出的。
花旗的招聘则以硕士、博士为主,一般每年也就十几位,而且这些人也先要经过半年到一年在上海的培训,包括海外培训,从“见习管理培训生”一点点做起。当然,外资银行对人才的招聘中,除了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较高的道德品质外,英语的流利程度也相当重要,因为不少人进外资银行后,可能马上就面临用英语书写计划,汇报计划,甚至与上司、同事的交流。
■变化四:跳槽外资并非想象中的机会多多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认识:“外资银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到中资银行大量挖人,跳槽的个人只要能抓住机会,就能实现职位、薪水的节节高。”不过,记者近日采访后发现,这的确是不少人,包括许多媒体的误解。其实外资银行从人力成本、企业认同感等方面考虑,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成本将更“经济”,用起来也更顺手。因此,中资银行人才流失到外资的情况在最近一两年发生概率并不大。
花旗银行新闻发言人郭烨说,花旗去年在中国招聘的员工中,几乎没有中资银行的员工进入,就是有中资银行背景的员工,也是先到了其他外资银行,具备外资银行的从业经验后,才来到花旗的。而去年进入北京的友邦保险,更是在招聘启事上明确表示,有中资背景的人员不在招聘范围内。
有业内人士透露,外资银行之所以高调地表示员工重在自我培养,一方面是想向社会和中资银行表明,外资银行不会去挖中资的“墙角”,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外语的流利程度、专业性、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当苛刻,能达到外资要求的人毕竟并不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一个客户选择一家银行的服务,最终看重的将是这家银行的品牌和业务品种能否给他带来财富的升值,而非跟一个人交情的好坏有关。因此,外资银行与其承诺用更高的职位和待遇去“挖”中资银行的人才,不如自己培养相对成本较小,又融于企业文化和团队的人才,这样获得的收益可能更大。
不过,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倒是有不少人才流向了国内股份制中小银行。一家国内银行的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不少股份制银行人才缺口相当大,在招贤纳士的政策和员工收入上与外资银行不相上下,这些都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例如,有的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中层管理人员年薪能达到十五六万元,甚至二十多万元的水平,而且干得好的员工有很多升迁的机会,在国内银行工作,一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还有的专家则表示,不管是想进入中资还是外资银行的人,其实目前最为关键的还是苦练个人基本功。
技术+智力型金融人才受青睐
80酷酷网 80k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