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诱人光环渐失魅力 “称职”比“职称”更为重要

80酷酷网    80kuku.com

  

    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职称往往拥有一种“品牌效应”,甚至成为其学识、资历和能力的总称。但在深圳,职称所拥有的诱人光环却在渐渐地失去其原有的魅力。据9月8日《晶报》报道,该市共有54万专业技术人才,而去年全市共受理各级别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请6400多人,其中属于企业的仅占35%左右。从今年开始,深圳市逐渐深化职称改革制度,并将引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职称评审工作。职称日渐被人们冷落,恐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机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即人才是“低级”还是“高级”应由市场认定,并让其贡献说话。

  在我国,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之所以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甚至成为某些专业人才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因为职称“含金量”过高的缘故。试想,一个人才不管有无真才实学,更不管其能力大小,只要头顶一个像样的职称,其工资、住房、福利待遇乃至政治待遇或个人前途,就会被悉数“摆平”。难怪职称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闹出门卫被评为“工程师”和幼儿园园长被评为“教授”的荒唐事。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所谓的职称,实际上是个人综合福利待遇的代名词,人们甚至已经淡忘了职称应有的“能力含量”。

  更加荒唐的是,在职称评审环节,评委们常常把申请人的能力放置一边,而过分强调其资历、学历和论文等硬指标,结果评职称实际上演变成了“评材料”,甚至是“评关系”。在这种评审机制下,滥用职权甚至“评审腐败”在所难免。深圳市在职称评审领域引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就可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但将一个人动态的综合能力放置在如此静态的评审系统中进行“资格鉴定”的办法,仍存在不少的弊端。其一,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不能完全与被评审者的岗位能力、实际贡献和敬业精神挂起钩来,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在评审材料中掺杂使假兑水分创造了作案良机。其二,被评审对象的额度限制,使许多参评对象蒙受了不公平待遇,这就造成了一些技术人才密集单位的优秀人才长期难以“露头”的尴尬状况。其三,静态的评审机制还易造成论资排辈现象,使许多年轻有为的人才再努力也没有机会,而摆老资格吃老本的现象反而喧嚣尘上,从而挫伤了年轻有为之辈的积极性。

  现有评审机制弊端的存在,同时为职称日渐失去诱人光环埋下了伏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那些在现有评审体制中占了便宜的人才,难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露出马脚。比如拥有一级作家这样高级职称的专业作家,却拿不出令读者买帐的作品,甚至比一个连初级职称也没有的业余作家还不如,这样的一级作家再多又有何益?尤其是一些高学历的人才,令其拿一个职称也许并不难,但能不能在其岗位上发挥真正的作用就另当别论了。故而一些企业的用人机制变得更加灵活,破除了待遇与职称挂钩的老套路,而是改由凭实际贡献拿回报,这就使那些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实际贡献的人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因而,职称评审只有对评审对象的德能勤绩诸方面,采取动态的全方位的准确把握,才会具有其应有的评价价值。而在职称评审机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衡量人才之优劣,恐怕“称职”就往往比“职称”更重要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