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推动大学扩招政策实施的动因,原来就是希望借以减缓就业压力、减少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既能满足群众愿望又能刺激内需
●按照教育发展自身的规律,要大规模地“产出”高端人才,恐怕也更需要从根本做起,抓好基础教育,而不仅仅让一座好大学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指标要求,一口气膨胀出若干倍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结局如何?”答曰:没结婚。
凭这一句话,可以得25分。这题目不是出于“智力大冲浪”之类的电视娱乐性节目,而是研究生考试试卷。
几个高校教师拿它当作笑话讲,同时强调“确有其事”。
这到底还是极其个别的“奇事”,但是,关于研究生教育大发展伴生的质量滑坡话题,却是近年来常在耳边萦绕不去的。
如今,“年招博士生千人”的高校,决非凤毛麟角。除清华、北大等少数顶尖名校外,博导资源与博士生人数的比例也十分“可观”——一些博士点根本没有“轮空”休息的时候,而是连年扩大,算下来,有一些导师是在同时指导一二十名在校博士生。
有数字显示,1998年,我国的在校博士生为5万人;2002年为12万人,5年里增长4倍,平均每年增长1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了。近日来自教育部的消息则表明,2004年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33万人,比2003年的27万人又增长了6万。
最近听到来自权威部门研究者的说法,认为研究生扩招只是随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补偿性增长,“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教育?重中之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更多的说法则是,这一波的研究生扩招热潮,是本科生大规模扩招这上一节链条的延伸。也许,将研究生院的大门开得更宽大些,的确可以使相对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缓解,还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更高一级的人才储备。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推动大学扩招政策实施的动因,原来就是要减缓就业压力,减少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既能满足群众愿望又能刺激内需的。以经济需求为刺激,以扩大内需为动力,让高等教育一下子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本科生们迅速从“精英”普及为大众化的学历,以至于“大专毕业”都低到迈不进招聘市场的人才门槛了。
然而,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真正“瓶颈”在哪里?应该是基础教育吧。
按照教育发展自身的规律,要大规模地“产出”高端人才,恐怕也更需要从根本上做起,抓好基础教育,让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孩子不再辍学,都能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平等机会,培育更多样更广泛的教育渠道,而不是仅仅让一座好大学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指标要求一口气膨胀出若干倍,从“校园”一变为“校区”、“大学城”。再退而言之,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虽然是大势所趋,欲将本属“精英”的研究生教育推向大众化,以提高国内人才学历水平,却很难说是当务之急。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不同要求,即使是在所谓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要提高近10亿农民的素质,需要耐着性子大投入、慢“产出”,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社会和教育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