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力推中国经济(一)

80酷酷网    80kuku.com

  

  春天的正午,阳光洒在陆家嘴绿地上,人工湖边的柳树刚露出第一抹新绿,王元硕坐在湖边看着满池的锦鲤欢快地游来游去,寻觅和争抢着水中的食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中午从汇丰大厦逃离出来,喂喂鱼,呼吸呼吸室外的空气已经成为王元硕的一个习惯。看看周围,还有不少西服革履,衣冠楚楚的人也在看着鱼儿发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好像是池中的一条鱼,每天都在努力争取食物,但又希望能够保持一个优雅的姿态。

  王元硕是某知名外资银行中的一名部门经理,30刚出头,能讲2门外语,每周工作时间在60个小时以上。他开一辆帕萨特,在浦东世纪公园附近有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月收入过万,加上年终分红,年收入接近20万。他喜欢旅游,看电影,偶尔和朋友去滨江大道的星巴克喝喝咖啡,晒晒太阳。

  城市里,像王元硕这样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他们热爱工作,热爱消费。国际投资银行和跨国公司对中国这个新兴阶层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市场调查公司也针对该人群做了专门的调研,因为他们是最有消费能力的一群。似乎有迹象表明,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和壮大,在推动消费的同时,中产阶层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加速的助推器。

  据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而到2010年,以上数字均将翻番,即达到标准的家庭总数达1亿个,户均收入为15万元,户均拥有资产达62万元。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陈兴动表示,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产”定义困难

  还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业内人士认为,确认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

  “中产”这个词已经变得越来越热,国际投行、社会科学院、权威调查机构纷纷给出划分中产的标准和定义,但“中产”这个词却愈发地显得模糊不清。

  按照巴黎百富勤的说法,王元硕的收入早就已经达到并超过了他们对中产的定义,但王元硕根本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中产阶层。他说:“我是分期付款买的房子和车,我欠银行数十万元,每月还贷需要接近1万元。在上海这个城市,每月用在吃饭、交际和服装等上面的钱也要几千,我要拼命节省才能有钱外出旅游。我认为自己不能算中产,只能算是走在努力奔中产的路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特别在一些大城市,一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方式都开始接近国外的中产阶级,购房买车是几年前大家想都还不太敢想的消费项目,现在却已经成为最热的话题。但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大城市的地产价格也在飞涨,竞争愈加激烈,人人都生活在一种危机感之中,并没有国外中产阶层那种悠游平和的心态。

  只有在中午喂鱼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到王元硕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平时他经常都是紧皱着眉头,埋头在电脑面前,手机响个不停。王元硕说,我很想变成一条鱼,但海里也是大鱼吃小鱼,虽然别人认为我的工作挺稳定,但我知道它也是朝不保夕,只要今年的业绩达不到年初的目标,我立刻就会被人取代。如果失去了工作,那我可能马上就变成了“贫困”一族。

  中国的地域差别很大,生活指数差别也很大。每月收入二、三千元,在上海也许只能算“温饱”,但到内地的一些城市,如成都、重庆等,在生活质量上也许就可以达到中产的标准。所以在中国,对“中产”的定义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认为,确定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层,基本上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的标准;二是收入的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准。该报告通过采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当前中国社会有多少人有可能成为中产阶层。

  社科院的李春玲博士和她的课题小组对5860人进行了跟踪调查。

  这些人涵盖中国12个地区,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浙江、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年龄在16至70岁之间。该调研报告结果表明,满足单一标准的人数不低,其中,“职业中产”的占15.9%,“收入中产”的占24.6%,即在适龄社会人口中大约1/4的人是收入中产,“消费中产”的占35%,主观认同自己是中产的人数最多,占到了46.8%。

  然而,如果以四个指标共同界定中产阶层,即某一个人既是职业中产(白领职业),又是收入中产(收入水平在中等以上),同时也是消费中产和主观认同中产(家庭消费达到小康并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被归类为中产阶层,那么中产阶层的比例大大下降,仅为4.1%。这意味着,在当前中国适龄社会人口中,只有4.1%的人符合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中产阶层的标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现代中产阶层的实际数量仅为3518.5万人。

  还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业内人士认为,确认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按照中国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比较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在1万至5万美元左右,也就是8万至40万人民币左右。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符合有关中产阶级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

  巴黎百富勤经济师陈兴动认为,划分中产阶层这个标准确实很难确定,巴黎百富勤给出人均年收入在25000至30000元,家庭购买力达到75000至100000元这样一个中产阶层的量化指标目的旨在为了研究这些人群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影响。实际情况表明,现在中国这样的人群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

  虽然社科院的调查认为,目前只有3000多万的人能够算入“中产阶层”,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也在上升,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