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指导?对我来说已经晚了。”现就职于或者诊所工作1-2年,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者治疗专业工作人员。而按照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养要求,只要两本书,交上几千块钱学费就可以搞掂。
这种速成的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技巧、心理学理论以及从业经验上表现都十分欠缺,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通常还需要性格分析等跨学科的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目前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被施以并不科学的辅导。
目前正在找工作的里,就一个老师,好像还是业余的。
即使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发展差距也较为悬殊。例如北京地区,清华、北大、北师大、北航、人大、北工大等高校由于师资较为雄厚,经济条件相对宽松,大学生心理研究成果丰富,咨询活动开展也卓有成效。而一些民办高校、以及规模较小的高校,由于普遍缺少机构、人员,开展活动力不从心。
在“心理饥渴”这一重大背景下,有关职业规划的心理教育在高校更是“曲高和寡”。有专家不无担忧地表示,西部高校以及其他条件相对落后的高校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校园文化单调,在成长和职业设计方面遇到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需要专业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
“职业规划这个词,我第一次是在新东方徐小平的课上听到的。”毕业于清华计算机专业的韩琼告诉记者。也是在新东方学完之后,他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出国。长久以来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极端漠视,最终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完全“跟着感觉走。”他们迷茫、困惑甚至痛苦,却苦于无人点拨。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对记者所说:“中国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总是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谁关注过我们内心的理想?我们的教育太缺乏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关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