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太差
动辄10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额学费,长达两年、两年半的学期,不少课程还需要远渡大洋彼岸进修、实习。这样的代价,值吗?
现在的情况不比从前,即使你拥有一个MBA学位,你也很有可能面对人力资源总监“
目前MBA消费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青年干部,这些人在自己岗位上作出了一定成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民营企业家和主要经营者;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他们占据着MBA95%以上的人数。目前,在职接受工商管理教育是一种趋势,高层人员的EMBA在全世界都颇受欢迎,尤其是一些学员来自不同国家,这种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碰撞会给学员带来极其难得的收获,而这,往往为他们日后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内MBA课程从国外引进的居多,大都是“拿来主义”,甚至就是全盘翻译,而实用的解决型课程不多。课程量虽然很多,但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少。在选择提供课程的机构时,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MBA课程时认为师资力量最重要,但目前国内好的师资有限,由于课程项目太多,有限的资源与众多的项目相比,显得比较单薄。“本土化”差是中国MBA的瓶颈。
中国MBA的三大派别
中国的MBA,最初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相当一部分MBA课程,最初甚至是国外课程的全盘翻译,但随着市场的检验和中国MBA本身的发展,如何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让来自各地、背景不同的学生都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完成MBA本土化,成为MBA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MBA办学主要分为三大门派:
■本土派这并不是彻底地本土派,而是由国内高校自主开办的一些MBA课程,面向全国招生,面向全球招聘教授。主要生源就是那些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青年干部,以及民营企业家和主要经营者。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这是当前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复旦、交大等学校都采用这样的方式。而可能对沪上MBA造成冲击的哈佛,也正在为进入方式做策划,这种模式将是他主要的一种选择。
■一些跨国公司的企业培训学院,如惠普商学院等,他们同国外内MBA学院积极合作,培训对象主要是大企业的内部员工。
如何选择MBA
对于上面那些有着良好职业经历的人来说,毫无疑问他们是最适合就读MBA的人群。但对于他们来说,究竟什么时候应该选择接受MBA教育,这需要根据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工作的进展情况来判断。最难作出选择的是28-35岁之间英语流利的年轻经理人。他们的选择最多,国内、国外,长期、短期,全职、在职,选择起来颇为踌躇。
时间、财力仍是难题
MBA的学费是非常高的,而外地在沪的学员还要算上生活费,没有脱产在职学习的学员,边工作边学习耗费的精力又是无从计算的,脱产的学员则要花费两年的时间来深造,在职业的黄金期要拿出如此大的代价,对于学员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以最普通的MBA来说,学费每年6万元,脱产学习后收入也就随之没有,在加上生活费、出国培训的开销,两年半的课程学下来,至少要花20万-25万元。
成功没有捷径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然后又有一个好的学校的MBA文凭,这才能在应聘中占据优势,目前MBA市场中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急欲要一个MBA文凭,在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工作经验之前早早地去读MBA,这样一来,他们虽然有着MBA的文凭,但却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从而在职场竞争中落了下风。
对于大多数就读MBA的学生而言,“读MBA考虑的不是投资回报的问题,而是为了获得在不同国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工作经历。”与上面那些有着良好基础的学生形成对比的是,有很多想走捷径的毕业生,在匆忙读完MBA之后,就不得不面临同时拿着MBA文凭和低薪水的窘境,这就得不偿失了。
经历比学历重要
对于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国内的MBA项目太多了,而他们缺乏经验,幻想读了一个MBA就能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这是不现实的。公司最看重的,是受雇经理人在国内相关行业的经验以及他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你的MBA文凭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调查表反映,市场对MBA、EMBA的需要开始从严。75%的人认为MBA项目过滥,太多太水,有效的MBA项目不多。72.9%的人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MBA的品质进行控制监管。
MBA毕业生跳槽几率高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读过MBA的人,跳槽的几率要远远大于非MBA毕业生。原因有二:第一,公司对MBA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即使没有给其很高的薪水,也常常会让其处理一些重要事情,这种不平衡在客观上就提高了跳槽的几率。
第二,MBA毕业生本身对工作环境、薪水的要求提高了,对于那些从海外学成MBA回国工作的人来说,国内的环境常常让其难以适应,频繁跳槽也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