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京的市民以各种活动来庆祝他们申办奥运会成功三周年的时候,有两则关于奥运培训与人才的消息却也同样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一是北京奥组委近期又开出了新的人才订购单,62个职位榜上有名。目前奥组委人事部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发放准考证,从7月18日外语笔试开始,将进入一场马拉松式的招聘程序。综合考试、外语口试、专业考试、体检等,直到2004年10月才能确定聘用人选。而报名参加这场“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则达到了2736名。
二是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联合推出的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宣布:继首届招生打造的超豪华阵容产生轰动效应之后,本项目第二届招生又正式开始了报名工作,并计划于10月正式开课。清华方面认为,该项目第二届招生的盛况也同样值得期待。
这两则消息似乎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但是它们却处在同一市场不同的两端。有需求市场,就会有生产领域,北京奥运对人才的渴求也让众多的教育机构与社会组织涌上了奥运培训之路。
高管人才 需求上万
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另外,届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相关服务的人员和自愿者将达到10万人以上。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逐渐由过去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体育产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加上奥运经济的拉动,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为迎接国际“大鳄”对中国体育产业的挑战,对奥运、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大。
与体育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体育经营人才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而到2008年,我国至少需要1万名左右的体育专业管理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奥组委需要的4000人来从事奥运会赛事组织和产业开发工作。加上最近广州申办亚运会成功,又为本来庞大的需求市场增加了砝码。
奥组委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招兵买马”,为奥运成功举办提供智力支持。而能够出色地设计奥运会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会的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才非常少。
对于目前体育经营人才缺乏的现状,一位体育企业的人士深有感触地说,招聘优秀的体育经营人才一直是令公司老总头痛的问题。
紧盯奥运 一哄而上
正是盯上了奥运人才需求这块大蛋糕,一向以稳健、含蓄著称的教育圣殿、高等学府也在为奥运培养专业人才,而寸土必争。
动手最早的应该算复旦大学,早在2000年,该校就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复奥体育产业中心”,并且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产业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复奥体育产业项目。首届体育产业方向MBA班上个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大楼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接下来行动的是首都体育学院。2002年初,“北京——悉尼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培训中心”正式在该院揭牌。作为北京市属惟一一所体育院校,曾经承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赛事的部分活动。校方认为,“具有大型比赛管理的丰富经验”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随后,北京联合大学成立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除了开展“人文奥运”的学术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外,校方也称,培养专业人才自也是中心任务之一。
再看北京师范大学,在其体育系学生的教程中也将增设与奥运、奥运经济有关的课程,以为奥运培养一批既能学又能教的专业体育人才。
而“才”大气粗的清华大学虽然出手不早,但是自2003年12月第一期开班以来,该项目不仅受到空前关注,而且首期学员的身份也相当特殊。记者在该班的开学仪式上见到了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公司和机构的学员,其中很多都是媒体关注的著名人士。
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开办的首届体育经营管理专业研究生(体育MBA)班也在今年元月1日开学了。“相对清华,我们是轻装上阵。”举办者这样对记者说。但是与清华不同的是,这个班吸引了地方体育系统的官员。记者在参加开学典礼时发现,深圳市体育局局长蔡明远以学员的身份在座。
而作为中国体育领域的最高学府,有中国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摇篮”之称的北京体育大学面对风起云涌的奥运培训市场,却跚跚来迟。直到最近,他们才将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议事日程。
据了解,该校与美国俄亥俄大学合作推出的体育管理硕士项目(MSA)正式面向社会招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豪华推出,还是轻装上阵,这些教育培训机构都提到一个目标——为2008年的奥运会培养人才。
三大矛盾困绕培训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池建说,目前世界上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以美国和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的体育经营人才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呼风唤雨”,还能够通过他们的赛事经营左右体育项目的发展,并且通过经营赛事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电视转播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池建说,相比之下,我国的体育经营人才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当前MBA报名人数连年下降之时,开设体育经营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大学招生势头却非常迅猛。这同时也说明学员对奥运拉动体育经营管理的就业市场非常看好。
但是,谈起奥运培训市场目前的现状,对奥运会经营管理与市场运作颇有研究的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副教授易剑东却表示担忧。
他认为,目前以奥运市场为目标的体育管理教育培训虽然显得异常火热,但是没能很好地处理好“奥运培训的三大矛盾”。
易剑东说,首先是没有处理好体育与非体育的矛盾。从课程安排来看,所有的培训班都是大杂烩,同质化现象严重。他说,参加培训的有很大一部分人以前并没有从事过体育工作,因此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大量的非体育的课程,并不能把他们培养成体育经营管理的人才。
其次是没有处理好引进与本土化的矛盾。易剑东说,中国与外国在体育管理和奥运会运作管理上有特别大差别,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东西直接用于北京奥运会人才培养。要寻找适合中国国情,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最后是没有处理好眼前的奥运会与长远的体育产业的矛盾。易剑东说,在中国懂奥运经营的人很少,真正算得上是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更少,办培训班为奥运会提供人才,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奥运会只是临时的,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才是长期的。不能仅仅为奥运培养,还要有长远的考虑。
“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我们才能做到通过举办奥运会来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更大发展,而不是仅仅办好一届奥运会。”易剑东最后说。